“开源是什么?”
“开源就是免费么?”
前一阵子,笔者跟 @车库开源技术小组 的几位成员和一个做律师的朋友一起聊IT,不免再次被问及这个话题。对圈内人而言,被问及这种问题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往往草草向对方推荐几篇入门文章,一边心里感叹为什么对方不会使用Google;而对圈外的大众而言,动辄上千字的自由软件宣言、看不懂的英文项目名字、搞不清楚都是做什么的软件许可协议,往往令他们对这个看似神秘而古怪的东西敬而远之。圈里的那些人在他们眼中看来,似乎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的感觉。
我遇到这种问题,一般而言,会是这样:
我:“简单来说,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的意思。”
对方:“源代码是什么?”
我:“就是程序员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写的代码,给机器看的语言。”
对方:“哦。”
然后话题就转移了。估计对方心里在想:“这跟我有毛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一说RMS和Linus,讲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理念。
“他们都是伟大的黑客!”技术控们提起这两个人的时候总是隐隐流露出膜拜的神情。
“黑客?是那种攻击计算机,写病毒的?”
我:“……”
所以到后来,如果我知道对方肯定不会关心一帮开发者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会直接用另外一种回答:
“简单来说,开源就是一种开发软件的方式。”
对方不在意的话,一般也不会追问下去到底是个什么方式。对于软件,他们更多还是关心能不能免费使用,至于这个软件的制造过程,那完全是另一个跟他们无关的世界。
但是,我逐渐感觉到这个世界不应该跟他们无关。
一方面,开源理念最初的诞生,虽然主要是为了开发者的自由而提出,但理念当中不也同样包含了使用者的自由?
另一方面,开源界的发展,不单单需要会写代码的人,还需要各式各样的人。
我们相信开源的理念是好的理念,哪怕一个最普通的用户也能够从开源当中获利。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设法让他们知道开源跟他们是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一群技术怪人们的玩具?
“你手上的安卓手机,是开源的系统。”
“你去银行取钱用的取款机,是开源的系统。”
“你在地铁里面看的广告显示牌,里面跑的是开源的系统。”
“你上新浪刷微博或者聊QQ,它们的背后是一大群开源的系统。”
为什么这么多服务都要使用开源的东西?
因为开源便宜而高效,它是先进的创造模式。
开源模式在软件领域已经展现了巨大的能量,而它的潜力很可能不仅限于软件领域。
最近看完了KK的《科技想要什么》,大受震撼。其中很深的一点感触就是,技术元素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人类的社会中渗透,但这渗透很可能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前进。
比如互联网诞生之初,我们有了通用的TCP/IP协议,有了通用的邮件协议,有了通用的@定义。yahoo邮箱的用户,hotmail邮箱的用户,263邮箱的用户,可以自由的互通信息。
而现在,QQ的用户在QQ里面互相玩儿,Facebook的用户在Facebook里面互相玩儿,Twitter的用户在Twitter里面互相玩儿,新浪微博的用户在微博里面互相玩儿……
有了云计算之后,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所有人都在几家甚至一家企业的数据中心里面玩儿。在获得方便的同时,我们也彻底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不,我说的不是在QQ和360里面选一个。或者在满大街的iPhone和Android手机里面选一个。这简直就像是你去菜市场想买几样菜,却发现满柜台都是各种类型的土豆一样。
(这两天的新消息,360假冒发布的Windows安全补丁实际上是360浏览器的更新文件,再次说明了某些以免费为名的非开源商业软件的流氓本质。)
对于已经接受了开源理念的人们,有这个义务去将这个理念传播出去。告诉所有的人,开源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在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对方也许会对你说的东西感兴趣,继而接受这种理念,那么我们就已经成功的播下了一个种子。更好的情况下,人们会愿意将开源的理念介绍给更多人知道,甚至会愿意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开源的东西,甚至会开始尝试为开源社区做些什么事情——也许会是写篇文章,也许会是画个Logo,也许会是写代码或别的什么。
就在本周三,北京的GNOME用户组组织了一次跟台湾来访的开源界朋友们联谊的活动。虽然笔者很遗憾的没能到现场参与交流,不过活动的组织者 @Born白清杰 在会后写了一篇很详细的总结文章,让我们这些没去现场的人也能了解到当晚的情况。在台湾的教育界推广开源软件,最大的关键就是台湾的教育机构不能用盗版软件,而开源软件天生有其免费的属性。虽然搞开源的不愿意将开源、自由与免费划等号,不过连主张超脱轮回的佛法都不排斥取巧的入世法门,开源俗点又何妨?
另外,对于想通过开源项目学习软件开发的朋友们,这里推荐大家去看看 @庄表伟 组织编写的这个Learn with Open Source系列,相信会有很多收获。
你对于开源是怎么看的?不妨在留言中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