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BigData。这个英文复合词由代表大量的big和代表数据的data构成。大数据的第一特征就是大、海量,具体到很多IT专业人士的口中就是PB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过这大数据跟中国民生有啥关系?且看下文:
自7月24日起,除港澳台地区之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婚姻登记信息实现联网。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实现了在线登记和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审查。公民的结婚证、离婚证等证件丢失后,当事人无须再去原籍补办。(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各位北上广深漂泊一族对于“无需回原籍补办”一词应该印象深刻。曾几何时,如果你不信在北京300路公交车上被扒手顺走了钱包,你又没有北京户口。那么不好意思,你很可能需要回到可爱的家乡原籍,请上几天扣工资的事假,去办一张价值20块人民币的身份证。
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串数据。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情况、房屋贷款情况、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等等。这些特性乘以13亿都是一个Bigdata,而且是真正关乎民生的大数据。
如何去处理、分析这些大数据。业界肯定可以从类似Hadoop、NoSQL等等不同的技术中得到解决方案。但造成中国整体民生数据无法互通互联的情况,51CTO记者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硬件技术投入不足
尽管每年国家在基础设施以及重大活动方面投入不少,几万亿人民币的高铁项目和数不清的地方标杆项目都有资金保障。但落实到各个地方,特别是中西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足。
2. 服务观念滞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大政务部门对于纸面材料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似乎只有盖上大印的纸片,才能起到证明的作用。因此欧洲某国红灯区能开发票的段子就不足为奇了。
3. 权利寻租空间
国人皆有为了办个证明,为了盖章而到处求神的遭遇。名目烦杂的各种审批程序,正好是各个相关部门权力寻租的来源。倘若真的将所有居民数据和审批权限统一到全国级别的大网上,那油水就没了来源。
4.历史遗留问题
不同地方有自己的信息化之路,比如各省的医保卡就五花八门。其背后的数据库设计必然都遵循各自的一套标准,接口各不统一。等需要全国统一时,必然涉及到历史数据迁移,重新清洗整理的过程。
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量7.5亿人,这当中充斥了无数的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以Facebook现有技术可以很好的支撑这7.5亿人的服务。而我们很多民生项目,其公民信息多是字符型,文本型,数值型,逻辑型和日期型这样的结构化数据。处理13亿公民的信息,形成全国联网,从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
据51CTO报导,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部署了警察局的BlueCRUSH(利用统计历史减少犯罪)方法。孟菲斯市采用IBMSPSS预测分析软件改善整体运行,显著降低了犯罪率,并在没有大量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扩展了管辖区域范围。孟菲斯警察局在短短2.7个月内就实现了863%的投资回报。
未来的中国能不能参考上面的例子,有效减小城市犯罪,提升民生质量。而不是采取类似以往运动式的治安治理,出现将有前科或者没有暂住证件的人员清理出城市的粗暴做法。
中国民众在将来是不是可以仅凭一张身份证在全中国范围内,无需携带盖满派出所、税务局、社保局、居委会公章的材料,就能轻松完成医院治疗报销、结婚登记、个人证件办理等业务。这样的民生工程,恐怕才能让中国人感觉真的很幸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