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相信很多人都对电影中所描述的未来智能化场景深感震撼:进入公司,公司的智能监控系统会自动识别出来者身份,然后选择是放行或是拒绝;进入商场,商场会根据消费记录,分析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并播放定制的广告;出行或旅游,智能操作系统会按照乘坐者的目的地进行自动驾驶……
这些场景并非遥不可及。随着IT技术进步、网络普及、物联网等新理念的提出,我们社会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换言之,智能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发展方向之一。
那么,智能化的前方当真是一片坦途吗?其实未必,因为一些隐忧会让智能化的前景笼罩在一层烟雾之中。
谁是信息的控制者?
充分而有效分配的信息是智能化的前提,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组合、再利用,让智能化从一种设想成为可能。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解决这些信息的归属或控制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信息的控制者是同时从属于传播的收者与传者,但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模式往往是一对多的模式,少数的信息传播者控制着大多数的信息。这在非智能化时代并无法对信息社会构成足够的威胁。但在智能化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被符号化了,并打上了形形色色的标签。但是这些标签蕴含的内容却非常之广,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又是非常之紧密,以至于我们无法承担信息泄露或是信息混沌化的后果。
这似乎是一种悖论。因为一方面我们个人作为信息的弱势群体,必须依赖于这种信息控制来获得智能化服务。另外一方面,信息的单向集中又容易引发公众的担忧。这种倾向已经在"谷歌被诉侵犯隐私"、"网站数据库被黑引发公众恐慌"等事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无法完全解决。但是,在未来,将预计有望出现较权威的中立性机构来统一制定信息使用的各种规范,以减轻公众的忧虑。
信息的"标签化"困境
在智能化时代,我们所做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都是有标签的,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这些标签的组合来代表,以此来形成严密的社会和生活逻辑。
信息的标签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标签化带来了规范化,而规范化则意味着信息的可整理、可分析、可控制、可预测。
这就像是国内网络审计与监管解决方案提供商任子行提出的"信息也有身份证"的概念一样,信息的标签化让上网行为管理、终端管理、网络舆情等信息合规化管理成为可能。
可是,一旦这种"标签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展现出自身的困境。那就是,作为社会组成分子的人被"物"化了,个人的主体性会渐渐泯灭在群体性之中,我们也将更倾向与通过各种数据特征来对各种行为做出评价。
但毋庸置疑,智能化时代的信息隐忧,让网络审计与监管的一些企解决方案提供商从幕后逐渐走向前台,从而诞生出信息安全产业的更加细分的市场!而智能化时代、信息这些关键词,也都将被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