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独家专访】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是这几年业内被提到最多的两个热词。移动方面的火热自是不用说,大马路上,地铁里,餐馆点菜,路旁的小贩,骑摩托车的快递员……随处可见可以联网的智能手机,每个人都能够深刻感受到新一代移动终端带来的冲击。
可是,云计算在哪里?即使在北京城内外,除了苹果机上面的iCloud之外,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真正能感受到的“云计算”,恐怕无非是360桌面的“云杀毒”了吧。
然而,在北京城的某一个地方,却是截然不同的一幅光景。在这个地方,以“云计算”为主题的峰会已经举办到第四年,今年更是将近万人的规模;而以云计算为名的企业、厂商,也已经让人眼花缭乱:
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多了不少之前没见过的厂商
根据之前一份在业内流传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2012年国内云计算市场将超过600亿元,十二五期间甚至有望到达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发改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拨出十五亿专门投在云计算领域,整个市场俨然要变成第二个房地产市场的样子。而根据笔者在云计算大会现场的观察,现场大部分的云计算项目仍然聚焦在底层技术,如存储、计算力的弹性化;再往上,也无非是到以往企业内常用的ERP等软件,在云环境下的身份认证、安全加密这层级别,从业务的角度看来,无非是底层折腾,用起来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而场内无论是纯技术输出的,提供私有云搭建服务的,还是公共云托管服务的,大部分针对的仍然是政府、事业单位、大企业这些客户;这些客户之外,目前就是移动游戏占了一大块;至于其他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初创企业,还都没怎么进来,针对消费者方面的服务,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这实在令人困惑:到底各行各业和消费者们对云计算的需求在哪里,使这个市场能够有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的规模预估?针对政府、事业单位和大企业的私有云服务,以及全能型的公共云服务,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在哪里?这价值的上升空间有多少?
Gartner的Hype Cycle图,2012年的各个技术概念发展状态
其实根据Gartner的Hype Cycle理论与市场观察的结果,云计算当中的Web/云平台早已过了炒作期,再过差不多两三年的时间就将成为主流的IT服务。在北美地区,这与Amazon Web Service的成功有很大关系。而私有云虽然仍在炒作期的顶端,但Gartner的预测,也是2-5年就能够成为主流。公共云先行而私有云后行,这是北美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历程。像是Eucalyptus,OpenStack,OpenNebula这些更针对私有云的项目,其实在北美也是这些年才兴起的。
反观国内,整个顺序似乎给反了过来:私有云风风火火的建了,公共云还在不紧不慢的试水。这是为什么?
在云计算大会当天,华为也在附近举办了一场面向其用户的华为桌面云论坛,笔者在论坛现场有幸约采到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朱近之。朱近之女士在英美念过书,在硅谷的创业公司做过;创业公司后来卖给了IBM,她也进入了IBM在硅谷的实验室,后来逐渐成长为IBM大中华区云计算项目总监。2011年底,朱近之女士离开IBM加盟华为。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很自豪能够“作为中国人,加入中国公司。”对于国内外云计算市场的这种差别,朱近之女士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业内人士之一,所以笔者在访谈中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朱近之
回答非常明了直接:
“一个是节流,一个是开源,整个出发点都不一样。”
“我上个月去华盛顿,跟NIST(注:美国商务部下面专门做云标准的部门)聊。他们的观点很明确,像美国政府用云计算就是要节省30%的IT成本,目的非常清晰;国内的政府建云计算,就是说我要投资,我要扩展当地的业务,我要扶持中小企业。这个我觉得是最大的区别。”
美女副总裁特意澄清了一点,就是我们普遍说国内和国外的区别,但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其实这倒不是分国内和国外,更多是新兴市场和成熟国家的区别。新兴市场像中国、印度、南非,成熟的市场像北美。成熟的市场关注更多的是降低成本,所以建设更多在SaaS方面;新兴国家则更希望利用云计算去扩展。”
说到国际化,在国内的各个厂商当中,还真很少有发展到华为一般规模的国际市场的。像本次华为桌面云论坛展示的成功案例当中,就有不少案例来自南非、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按照朱近之女士的意思,“像中国的云计算,以后肯定不只处理现在这些需求,未来肯定会像外包一样,出租给国外使用。这个是中国云计算的一种竞争力。”
“其实有一点我不太明白,”笔者向朱近之女士问到,“我看华为云计算目前各方面的动作,重点仍然在政府、教育医疗、运营商、大企业们的私有云建设上面,公共云却很少提及。华为对公共云这方面具体是怎样的规划呢?”
“其实我们自己做公共云,主要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朱近之女士回答的十分坦率。按她的话来说,华为在帮助客户建立他们的私有云和公共云的时候,客户很大一个困惑就是能不能把成本做下来。华为要如何知道做这个的成本真正是多少?按需付费,怎么去计费用?定价多少?运维的时候跟传统运维有什么不同?要了解这些因素,最直接可靠的办法当然是自己去做。“我们要比客户积累的经验更多,才能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去发现和解决客户的问题。”
其实在云计算服务这块,华为属于务实派。比如桌面云这套系统,第一批用户就是华为的自家员工,目前已经有六万华为的内部技术人员在使用。这套“吃自己狗粮”的文化起于微软,在IBM等企业也都十分盛行,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产品的用户兼测试员,才能深刻了解客户所面对的问题。
以自家公共云作为给客户做云的实验田,本意倒是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一来,却也令开发者们有些摸不清状况。正如同Fenng之前的微评所说:“华为云,像是华为战略级支持的方向,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不知道。”站在开发者的角度,Fenng更加认可SAE类型的云计算服务,认为华为云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开发者们毕竟是公共云服务最早的一批用户。
其实按照朱近之女士的意思,华为公共云不仅是实验田,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划。具体的规划说是要到今年9月的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公开,但整体思路是这样的:
“华为有很多条产品线。从基础架构到终端,各方面很齐全。”朱近之女士说到。“我们希望有一条线能够贯穿我们的产品,为客户带来另外一种采购模式,特别是中小企业。”
“太好了,您说到中小企业,这正是我所关注的。”在笔者看来,政府、大企业也好,开发者也好,都是市场的两端;云计算之所以能够被称为IT界的革命,就是因为它的服务性质,能够直指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们的需求,走进大众的身边。“您觉得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在哪里?”
“之前我也在硅谷的一家小公司做过嘛,60个人左右,核心就是做我们的产品。当时我们在内部IT管理方面就不希望花费任何精力,有机会就希望把它外包出去,这是我们当时的情况。”
我不知怎么回事,忽然想起了我们家小区门口那个玩着智能山寨机的保安,以及单位附近的那家最多能摆八张桌子的沙县小吃。
“像您当时的公司还是做技术方向的。那如果是完全不懂技术的行业,比如零售业、旅游业、或者餐馆的小老板,云计算对他们能有什么价值吗?”
“你说的这个是另一种极端了。目前对这部分用户来说,IT可能就是用用电脑,用用Excel,他的需求没那么复杂。比如零售业的话,可能就是查查进货多少,订货多少,需要发多少货。对这种需求,现在桌面已有的一些服务已经能够满足他。”
“目前公共云的客户吧,可能更多还是卡在中间的那种,就是他的规模已经到达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他又不愿意花太多钱。因为硅谷的IT人员成本很高,客户就会问,能不能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比如HR,库存管理等。”总的来说,朱近之女士认为云计算对中小企业的价值主要还是在节约成本这一块。中小企业的需求,更多还是把固定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下来,将这部分支出变成有弹性的按需付费。
“所以,华为公共云也是希望为中小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喽?”
“其实我们现在还在观察中国的公共云用户究竟在哪里。”根据朱近之女士的介绍,华为公共云目前关注的方向主要是将虚拟机、存储这些资源颗粒化的出租方式,有没有可能颗粒化到0.1个CPU这样的细粒度,市场上有没有这种需求。“在美国,即使是像花旗银行这样的大企业,他也会把一部分非核心业务放在AWS上面跑;但是中国的银行就完全不可能这样了。国内公共云的需求,我们还在摸索。”
其实谈到这里,整个华为公共云的目标也算是相当清楚了。跟新浪、百度、阿里、盛大这四家互联网起来的公共云相比,也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华为在观念上的不同。作为网络设备、服务器的老字号,华为的思路还是偏向底层的计算资源出租,面向新兴市场的政府、事业单位、大企业、以及稍具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做私有云、公共云的建设以及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服务方面有用友、思杰等软件合作伙伴,对内网的各方面需求都能覆盖的很好。新浪、百度的云,比较明显的在拉拢互联网开发者,再通过开发者拉拢消费者;而盛大跟阿里的云虽然也偏重计算资源租用,但是会有较多的中小企业、站长和开发者在里面,阿里云更是捆绑了不少合作伙伴的软件在其云市场上,比较看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希望拉拢软件合作伙伴们的用户进来。
从这次大会看来,无论是企业内网还是互联网,整个行业向云端迁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企业内部非核心业务的IT人员面临转型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之前就信息化程度不深的中小企业们,云计算的浪潮尚未对他们造成多少影响;但他们对云计算未必真的没有需求,这方面的需求挖掘,相信移动终端和App会是关键。究竟这云计算市场会如预测的一样爆炸式发展,还是会走上房地产市场的老路?相信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市场将成为关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