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Azure被认为是Windows NT之后的16年来微软最重要的产品,微软计划将80%的资源和研发力量投入到云计算项目中。这种俨然押上未来的豪赌,是IT业的新潮流迫使微软做出了妥协,还是微软主动寻求新的霸主地位而酝酿的云计算新变革?
4月17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2微软管理峰会(MMS)上,微软正式发布了System Center 2012,并透露即将发布的Windows Server 2012的消息,这是微软云计算领域的两个重磅产品,因为其私有云解决方案使用带Hyper-V的Windows Server与System Center构建而来。根据微软发布的白皮书,System Center 2012有三大优势,分别是可提供灵活高效的IT 基础架构、高可用的IT 服务水平(SLA)以及统一管理私有云和公共云环境。故而有媒体冠以“令对手颤抖”、“开启新纪元”的字眼来描述。
云计算代表未来,这种论述越来越为IT界所公认。短短几年间,云计算已经从飘渺的技术概念,蜕变为支撑企业业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从最初面临云计算概念的巨大危机到以此为基础的转型契机,微软的战略让人拍案叫绝。目前微软的全球战略是完全致力于云计算,即云端战略。微软CEO鲍尔默曾公开宣布微软将“尽在云中”(All in Cloud),这也可以被翻译为“全部押在云计算”——软件帝国的摆脱十年蹉跎的努力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微软高瞻远瞩的“云+端”战略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而作为核心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堪称这场豪赌最核心的阵地。
华丽转身
很少有公司了解云计算给微软带来的威胁和机会。
早在五年前,《互联网周刊》就曾报道过“软件终结者”SalesForce的故事。时至今日,尽管SalesForce当年喊出的惊世骇俗的“终结软件”局面仍没有真正到来,但微软、SAP等软件巨头都开始向按需收费、提供更多服务的云计算低头。Salesforce也从最初那个租赁公寓里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150多亿美元,拥有9000多员工的云计算巨头,成为当前IT市场上风头最盛的云计算企业之一,并占据了CRM市场近50%的市场份额。它的成功让人们真正看到了云计算的“蓝图”,而其创始人Marc Benioff因十年前就预见到云计算的重大机遇,而被称作云计算的最早传道者——在云计算这个概念被谷歌正式提出前六年,Salesforce便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软件模式,客户不必把钱花在昂贵的服务器和复杂的软件系统上,只需要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便可从网上登陆软件程序,软件的管理由Salesforce全权负责,使用户的试用风险及购买成本都大大降低。而这个模式正式当前SaaS服务的雏形甚至被广泛认可的最终形态之一。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在创业之初就将竞争对手直指微软这样的巨头,并以“终结者”的角色不断向软件帝国叫嚣,但十多年来SalesForce一直是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找到了终结所有软件的方法。”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更使SalesForce有了庞大的理论后台和尖端现实武器。
云计算的先行者是亚马逊,而概念提出和倡导者则是谷歌。在谷歌2006年开始陆续提出的云计算构想中,人们的客户端只要接入网络并且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得到它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因为所有的应用程序存在于云中。个人和企业用户不再需要操作系统,不再需要自建数据中心,无须去购买大量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甚至不需要IT运维人员。
对于谷歌,这样的云计算技术架构的建设升级贯穿了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和产品格局,是其对自身发展经验和技术积累的系统性总结基础上提出的先锋概念;然而对微软来说,这样的云计算更是成为了灭顶之灾,因为操作系统没有了,办公软件不需要购买了,微软将会从软件霸主地位跌落到一个普普通通的SaaS服务提供商——尽管由于其庞大的产品线和不俗的市场占有率,它将必然是一个顶级的提供商。
更关键的是,由于理论上更代表未来方向,自谷歌提出云计算概念以来,随着各大IT巨头的跟风和小企业的探路,一场风起“云”涌的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涌起。面对这种不可阻挡的浪潮老牌软件帝国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足够的睿智:我们知道云计算是足够好的,但谷歌的云计算不是。在云计算的模式最终成熟之前,任何一方都有权利来解释它认为即将来临的云计算是什么样子。所以微软迅速的找到了“反谷歌联盟”——由于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建设基础网络设施的只有有限的几个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那么思科、IBM、HP这些IT基础网络设备提供商的生意也会非常被动,它们需要在云计算框架下找到自己的空间。于是,“公有云”、“私有云”、“外部云”、“内部云”、“企业云”、“用户云”等概念一个接一个的提了出来,并因为其有现实的应用沿袭和先进理论基础而被广泛接受。
秉承这个思路,微软在云在2008年10月洛杉矶的专业开发者会议上,正式推出自己的云计算Windows Azure——这一产品涵盖了私有云、公共云,并囊括IaaS、PaaS和SaaS多重领域,且能与微软现有的多种业务和服务模式完美对接。其核心理念就是:你的文件存在于云中,但是它们以人们熟悉的文件和文件夹的方式存在于云中,且其内容的副本将镜像到本地存储中,这样你就能在各种设备端点实现访问和服务——软件你是要买的,系统还是重要的,但买完后你便可以再搭载系统的各种终端实现最便捷的应用,而后续的服务、数据和应用都由微软在云端帮你架设和维护。
在这个基础上,微软提出了“云+端”新愿景,向世人指出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将会是“云+端”的组合,在这个以“云”为中心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便捷地使用各种终端设备访问云中的数据和应用,其中“端”包括传统PC,也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而这些终端上面的系统和软件,都可以由微软以及在它的平台上进行开发工作的广大同盟提供,且在微软提供的云端运行——听上去有点像苹果的策略,但相比太过封闭的苹果,微软的野心更大。对此微软CEO鲍尔默表示,微软将通过云计算“重新塑造”其软件王朝的每个部件,其的核心计算机操作系统已被改造成为“一款强大的云操作系统”,能够面向从台式机到手机的不同设备提供丰富的微软软件服务。
现在来看,面对可能被竞争对手用“云计算”彻底甩开的危局,微软依据自身既有优势,通过解构和重塑概念、拉拢战略同盟和迅速出击,并将之成功包装成自己系统平台、软件和应用等服务转型和更新的时尚外衣,成功在云计算领域站稳了一席之地——或许还没到放松的时候,但所有人都看到了软件帝国这一次从被动到主动、足以进入全球最顶级商学院课堂案例的一次华丽转身。
“微软的云计算”
尽管微软市值早已被苹果超越且被IBM逼近,尽管在浏览器、即时通信等诸多网络服务上败阵互联网新贵,但在面向未来的云计算面前,“微软的云计算”这样的标签不容业界忽视。从整个云计算目前的市场需求和研究框架看,涵盖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囊括了SaaS、PaaS和IaaS三大领域的微软,推出包括存储、计算、媒体服务等多种应用,已经具备了一线领跑能力。
Azure的底层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由其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Azure让Windows由PC延伸到“蓝天”上,云计算在微软80%的产品线中都会体现。SaaS方面,微软的云计算应用既有针对消费者的服务,也有针对企业的Microsoft Online Services服务。其中Windows Live 、Office Live、Live Messenger、Bing以及Xbox Live等在内的多种服务为人们耳熟能详,覆盖的领域也十分全面,而Office 365和SkyDrive则在云办公和云存储市场直接参与竞争。PaaS方面,微软则提供了一个运行在微软数据中心的Windows Azure Platform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一个为开发者提供的服务集合,也就是被誉为“三驾马车”的云计算服务的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云中的数据库SQL Azure和基于Web的开发服务Windows Azure platform AppFabric,其中后者可以把现有应用和服务与云平台的连接和互操作变得更为简单,这样开发人员可以把精力放在他们的应用逻辑上而不是在部署和管理云服务的基础架构上。
此外云计算是将分布式的计算资源根据需要进行动态地配置和供给,因此动态数据中心是云计算服务的底层核心。事实上用户在选择云服务时,会着重考虑供应商是否拥有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运营经验和服务经验,然后才是考虑其是否掌握互联网应用服务、动态配置计算资源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产品技术能力。微软在芝加哥、都柏林等构建和运营着几十个全球化的大型数据中心,是全球少有的几家最具实力IT企业之一,在IaaS方面提供数据存储、计算服务也颇具竞争力。
不过Google在云计算领域也是百花齐放,Google App Engine是其托管网络应用程序的平台,支持Java和Python语言。Google Cloud Storage、Google Drive甚至云打印以及Chrome OS都是其未来在云计算领域的布局。不能忽略的还有亚马逊和它的AWS,内容包括存储(S3)、计算能力(EC2)、消息传递(SQS)、数据集(SDB)等,近期备受关注的Instagram、Dropbox等公司都是ASW的受益者。
在云计算的应用层面布局上,微软则更重视很早之前就提出的“一云三屏”战略(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通过互联网上的云空间进行连接)则紧紧围绕着“云+端”新远景,并迅速以此为中心推出多项重大产品革新:2010年10月,微软发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并将在今年年底推出代号为Apollo的Windows Phone 8;2011年2月,微软称Windows 8将兼容平板电脑,并且开张了类似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Marketplace;2011年9月,微软发布客厅终端kinect,并在美国市场大受好评。
困难重重
微软如果能够借力云计算实现突破从“诸神之战”中胜出,势必能够一扫颓势重回2000年的巅峰,我们已经看到,虽然是被动入局,但及时地转身和高度重视使微软在推出Windows Azure后迅速获得较大影响力。去年10月,从事技术性能服务的公司Compuware Corporation对25家云服务提供商全球性能做出测试报告及排名,报告显示,微软Windows Azure性能位列第一,谷歌App Engine及GoGrid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然而微软仍难以乐观,在另外一些报告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亚马逊、IBM甚至Saleforce等的身影,微软豪赌云计算的复兴大计仍面临诸多考验。
一方面,今年年底将正式发布的Windows 8能否如市场期待的那般,为微软带来“奇迹的复活效应”,将是考验微软的第一道坎。不仅因为Windows 8是微软多年来在操作系统领域的一次自我颠覆,更因为只有Windows 8才能更好的契合微软云计算蓝图,真正实现“云+端”的大战略。桌面系统毕竟是微软的大本营,Xbox的成功也使得微软在客厅终端的竞争中先胜一筹,最具挑战的无外乎移动终端的Windows Phone和平板电脑方面,这方面联姻诺基亚和AMD是微软迎头赶上的开始,真正的较量将在年底Windows Phone 8和支持平板设备的Windows 8发布后才开始。在三屏的竞争中,谷歌和苹果仍然是其最大对手,此外不能忽视的还有一直崇尚多端布局、一举超过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出货商的三星。
同时云计算领域的重大投入,使微软面临着利润率降低、与现有业务的冲突问题。微软2011财年的利润率降至22年来的最低点,预计还将进一步下滑。微软提供云计算服务,必须用自己的服务器支持软件,并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这样客户存储和运行软件的成本就转移到微软头上。 美国投资公司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师马克·莫德勒(Mark Moerdler)预计,云计算相关的成本占微软营收的15%至25%。他说,这比出售标准套装软件高出10%左右。或许我们也该关注,华尔街会不会给鲍尔默和微软足够的时间和信心?
此外,在云计算时代微软依然面临着开源平台的巨大挑战。IBM、谷歌、红帽、英特尔等支持的Openstack开源云计算平台是一个现实的巨大威胁。Openstack通过与开源社区的广泛合作,取得了诸多厂商的支持,并赢得了许多开发者和客户——OpenStack的在打造云服务领域的地位就像Google的Android系统之于Andriod手机制造商。Windows的大客户亚马逊和Openstack的发起者Rackspace都表示:作为各自云平台上的访客操作系统,Linux(尤其是Ubuntu)将力压Windows。而且,云计算平台的竞争比拼的不是看谁成本更低和基础意义上的可扩展性,而是看谁为下一代云开发人员提供尽快高效工作所需的工具——而那些工具基本上都是开源工具。微软虽然将Hyper-V虚拟化技术等添加到了Openstack支持名单中,但显然微软自身的Windows Azure平台从骨子里还是封闭的。红帽软件执行副总裁Alex Pinchev称: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是开源云计算产品在云时代的重要优势所在,微软锁定客户的策略使得其在云计算时代难具有竞争力。面对未来云操作系统,微软从系统标准的制定者到参与者,身份转变的同时如何争得更大蛋糕,要走的路还很长。也许拥抱开源是不错的选择?微软日益借助Hadoop、MongoDB等开源技术来增强Azure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信号,不过要走的路还很长。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曾表示,微软会把全球80%的资源都放到云计算,这意味着微软超过5万人的开发团队中有4万都会从事云计算方面的研究、开发和产品工作。是形势所逼还是高瞻远瞩?无论如何,微软若想在十年蹉跎后重回巅峰,云计算将是这条复兴之路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