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通信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以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发展态势。
下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正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年会上,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知名通信业厂商、权威研究机构、知名行业专家等将齐聚一堂,同议市场热点,共谋产业发展。综合众家之所言,记者透过2012中国通信市场年会来剖析通信市场七大热点趋势。
热点一:4G/LTE技术
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趋势必将是4G,即4G LTE会成为主要标准。而中国大规模部署,也成为产业发展必然,未来LTE和4G产业结构,能够占领主要份额,超过75%,而终端和芯片制造业大概也就占据25%左右。服务的发展趋势,将会从同质化逐渐演变成差异化细分定制模式,和全方位服务体系。
4G LTE网络带来的是比3G更快的速度体验。目前,联通推出的3G高速上网卡可以达到21Mbps,而4G LTE的下载速度理论上可达100Mbps。在国内的TD-LTE演示网络以及各种展会的演示中,实际的下载速度基本上可以达到60-70Mbps,上载速度为10Mbps。可以说,LTE无线网络可以达到甚至超越普通传统固网的速度。
一直以来,视频传输一直是考察网络通信能力的关键点。在2G时代,这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到了3G时代,视频传输刚刚起步,并且收效良好,手机看视频成为流行;而到了LTE时代,视频传输能力将大大加强。这意味着,基于LTE网络的视频传输将随处可见。利用良好的LTE网络,我们可以进行高速下载、远程医疗、视频安全监控、车载导航、突发事件的现场即摄即传式直播等等多种用途。事实上,这些应用已经在进行中。
高速无线网络带来高效率,手机等移动终端不再是只能简单打电话、上网等应用,还可以有更深层面的应用,将会深刻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p#
热点二: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新政正式出台已经两年有余,去年底出台了第二批三网融合城市名单,全国已经有了54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地区。从政府政策的书面文字看来,三网融合在稳步推进之中。现实却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形,按照自身的逻辑不断发展变化,政府政策的理想和现实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无论口号多么好听,三网融合新政最重要的实质性内容是推进电信、广电的双向进入,然而三网融合试点新政施行以来对双向进入的推动没有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在政策之外的三网融合的另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在3G和互联网失意的中国移动频频向广电伸出橄榄枝。中国移动准备参股中广传播CMMB,准备参股即将成立的有线国网,和各地有线网络捆绑推出宽带、移动电话、电视等业务套餐,和央视合资建立中国手机电视台,等等。政策无法捏合的电信和广电,在市场面前却不断接近。
正如赛迪顾问副总裁赫建营所说,三网融合目前最主要不是一个技术上不能融合的问题,更多是利益格局博弈和体制上问题。但是,三网融合迟早会融合。开始,我还觉得是不是三网融合这个问题只有中国会遇到,实际上三网融合这个问题,在美国,日本,全球其他所有国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必须自己面临的挑战,必须解决,现在解决不了,迟早得解决,当解决的时候,IPTV一定会成为三网融合中一个明星业务。
#p#
热点三:移动支付
经过近十年的酝酿,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截至2011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45亿户,全年发生业务2.47亿笔,业务笔数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09%。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这种快速发展的态势还将继续。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由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目前已完成公开的征求意见,并形成标准送审稿,有望在年内发布。
根据介绍,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近场支付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近场通信频率采用13.56MHz,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收集方案、双界面电信卡等。
另外,在金融行业标准方面,柴洪峰表示我国从去年三月份起正式启动了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目前,行标已完成远程支付部分,其他部分正在编制中。行标不仅覆盖了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业务模式与技术方案,还对联网通用、可信服务管理、支付安全、检测认证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要求。
此前,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项目组相关人士曾表示,由于移动支付标准的不确定性,产业链上的公司始终没有放开手脚。“一旦标准确立,将快速促进行业市场空间的打开。”
#p#
热点四:智能终端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4月13日发布《移动终端白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移动终端总出货量已达4.55亿部,其中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达1.1亿部,超过此前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总和。
对于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井喷式增长,有业内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已经成熟,新产业机遇即将到来。
对于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井喷式增长,IT业资深分析师王一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了三大原因:***,国内3G网络建设初步完成,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长,为移动智能终端出货快速增长提供了“硬件环境”支持;第二,终端价格大幅下降,再加上移动运营商的大力度补贴,激发了消费欲望;第三,众多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培养了用户新的使用习惯,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购买智能移动终端。
根据三大运营商数据统计,2011年国内3G用户增速明显,全年国内新增3G用户8046.9万户;截至2011年底,全国3G用户总数已达1.28亿户;而根据易观智库的预测,2012年我国3G用户将突破3亿户,增长将有望超过100%,预示着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移动智能终端的价格也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三大运营商加大了对移动智能终端的补贴力度,使得消费者购买成本大大降低,直接带动了移动智能终端的销量。
#p#
热点五:移动云服务
《中国移动云服务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显示,在现阶段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促成了ICT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为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已经由之前单一的软件或硬件的产品竞争,转变为“终端+软件+内容+服务”的全产业链竞争,硬件制造商、系统开发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各类厂商都争相进入到市场竞争中来,其中优势企业将凭借在产业链的主导地位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因此,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链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催生了“移动云服务”这一新兴业态的形成。
对于行业级市场,移动金融云、医疗云、电子商务云和物流云服务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整体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大力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如教育、金融、医疗、交通和环保等行业更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因此,移动云服务在中国行业中的应用也必将从这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展开。
对于个人消费类市场,移动云存储、移动SNS、移动云安全和移动云音乐服务吸引了广大用户的极大关注,是***发展潜力的服务应用。这主要是因为移动云存储是移动云服务的基础,也是承载其他移动云服务的应用平台;移动SNS服务是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应用最重要的娱乐服务应用业务之一,是体现“价值分享和深化人际关系网络”的关键;移动云安全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成为未来移动云服务应用市场的重点;移动云音乐是在用户长期使用移动终端听音乐习惯的背景下,提升服务体验的核心。
未来,移动云服务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和移动终端厂商将结合自身优势,推动“移动云服务”落地;传统移动互联网企业将以“云终端”+“整合服务”为突破口推进业务战略转型;用户体验将成为个人消费类市场中移动云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中国移动云服务发展重点将由企业用户向个人用户渗透。
#p#
热点六:无线城市
无线互联网产业已成为通信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显然,对于无线互联网产业的广阔前景,业内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通过实施无线城市战略,来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制高点。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李跃指出,截至2011年底,在无线城市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已与26个省份的161个城市签署了无线城市建设的合作协议。其中,有22个省市近150个城市已经建立了无线城市支撑平台,目前相关应用已超过1万个,用户超过600万。 据李跃介绍,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政务、公共事业、交通、医疗、教育、就业、金融、旅游、生活服务、消费购物”十大门类、50个重点应用。
无线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作继水、电、气、交通之外的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可见无线市场之大,非同一般。其中较为成功的是“无线城市群之广东模式” ,所谓“无线城市群广东模式”,即非单纯提供无线城市W LA N网络,而是附带了大量涉及民生的,基于无线网络的便民服务,并为政府机关、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企业级应用,将无线城市的作用***化、实效化。随着广东“无线城市群”的宏图舒展开来,电子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移动电子商务等丰富的应用服务正悄然走进千万市民的生活;也正是在“广东模式”等无线城市模式的推动下,此后中国移动以“2G+3G+WiFi”混合组网的方式,在国内多个省市展开“无线城市”及“无线城市群”的建设。
#p#
热点七:智能管道
三网融合下,运营商正在持续不断地开展宽带大提速行动,无论是固定宽带还是移动宽带。然而,在各种新型终端和多媒体应用大量涌现的背景下,宽带提速只是三网融合初期运营商所采用的一种简单手段。正如某电信运营商所说,体现运营商差异化竞争能力的关键不是宽带到底有多宽,而是宽带网络的性能好不好。
因此,运营商正推动着宽带网络从粗放式发展阶段走向智能化阶段。中国电信在11年初提出了智能管道概念,其目标就是“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加强网络与平台的协同;而中国移动也提出了可称为“智能管道”的策略控制架构(PCC)方案,以应对IP流量冲击,实现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和网络运营。
与传统IP网络基于IP包和路由策略实现的差异化带宽供给不同,智能管道需要运营商能够对整个网络的资源实现调度,从而建设端到端的智能管道。而由于大量高带宽业务的存在,所谓端到端更多地是指用户到服务器的端到端概念。因此,智能管道拥有四个层次:1、能够实现对丰富应用的优先级设置;2、能够对不同的通信服务进行优先级设置;3、能够对不同的服务种类进行区分;4、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实现对接入质量的优先级设置。
智能管道已成为通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投资重点,是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