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谷歌每次发布Android新版本都令终端厂商“又爱又恨”——放弃已有的主流版本(如目前最为普及的Android 2.3)意味着还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而不选择跟进则意味着无法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也许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别名ICS(冰激凌三明治)的 Android 4.0在上市以来甚少受到青睐,目前市场占比仅为1%左右。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技术革新周期正在缩短,但这是否意味着Android有必要每年如期进行升级?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首先,频繁升级令终端厂商疲于应付。尽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没有PC操作系统那么复杂,但由于不同厂商采用的硬件不同,升级就意味着终端厂商需要 根据各自硬件差异进行自定义和二次开发。加上Android终端的分散特性,对于部分销量较大、回报明显的终端,厂商会有足够的动力跟进;反之,硬要终端 厂商针对一款没有跟进前景的终端设备提供操作系统升级,于情于理都行不通。
其次,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市场作为基础,对应用开发者而言,选择目标用户群体广泛的操作系统版本作为主要市场目标是理智的选择。如果 应用开发者选择了目前尚不普及的版本进行针对性开发,尽管可能获得性能或功能上的差异化优势,但没有足够用户支撑的话无异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对终 端用户来说,尽管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可以保证向下兼容,但使用未升级的应用与在低版本操作系统上使用该应用又有何本质区别呢?
因此,笔者认为,谷歌Android与其每年推出新版本,不如将精力放在现有主流版本的优化与平滑升级上。智能终端的价值链模式和PC行业不 同:PC的硬件模块大多由专业厂家生产并提供相应的驱动程序,这种模式允许OEM厂商或用户可以自行选择硬件模块进行组装,因此用户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对 操作系统进行换代升级同时又保证PC设备能够继续正常运作;而Android终端则更需依靠终端厂商进行升级支持,这也是终端厂商保证其利益的重要环节所 在。
谷歌推出Android新版本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但抗衡并不意味着甩开终端厂商自己“单兵突击”,这与Android阵营的“群狼战术”策略也是背道而驰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