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图灵的世纪(二):人类越来越笨

译文
系统
时至2012,今年的6月23日是阿兰·图灵的一百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Scaruffi.com的创始人Piero Scaruffi在最近分享了一个83页的幻灯片,对阿兰·图灵的故事进行了很精彩的解读。本文是第二部分,介绍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其在图灵去世后这60年间的发展,其中深入的讨论了这段时间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一些本质变化。

[[55830]]

51CTO编辑注:时至2012,今年的6月23日是阿兰·图灵的一百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Scaruffi.com的创始人Piero Scaruffi在最近分享了一个83页的幻灯片:Alan Turing and the Programmable Universe,对阿兰·图灵的故事进行了很精彩的解读。51CTO特将这份幻灯片翻译过来,跟大家分享。

本文是第二部分,介绍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其在图灵去世后这60年间的发展,其中深入的讨论了这段时间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一些本质变化,引人思考。***部分“颠覆的时代”见此

图灵测试(1947-50)

  •  一台机械如果具备与人类相仿的行为能力,则可被称为拥有“智能”
  • 将某人与一台机械分别置于两间密室中,并分别以文字形式向二者提问:若我们无法根据双方回应分辨出人与机械,则该机械可视为拥有“智能”

图灵测试[[55831]]

  • 人工智能的诞生
  • 人工智能(1956): 赋予机械以人类般智能的学科

[[55832]]

原理性论述

计算机无法(或者说从本质上无法)获得与人脑相同的功能及处理方式,因为人脑:

  • 习惯于进行并行处理工作而非有序处理
  • 习惯于进行模式匹配而非二元逻辑判断
  • 在结构上属于连接型网络而非图灵机模式

人脑习惯于进行模式匹配而非二元逻辑判断

如果图灵死而复生,将如何评价当今科技?

ENIAC (***台图灵机) 对决 iPad:

[[55834]]
注:两边的体积显示并非等比例!

 

ENIAC

A4

部件组成

1万8千个电子管

1.776亿个晶体管

占地面积

240平方英尺

53平方毫米

时钟速率

100 KHz

1 GHz

功率消耗

174千瓦

500-800毫瓦

设备造价

50万美元(1945年)

500美元(iPad整机)

[[55835]]

为啥会这么慢?

  • 哈勃天文望远镜每周传输的数据量达到0.1Tb,信息量约为1936年帕洛马天文望远镜的100万倍
  • 1940年飞行员所能达成的***飞行高度为1万米。而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则巡游于3.8亿公里之外的天际中,是当年纪录的3800万倍
  • 在这60年中,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则“仅”提高了1万倍

硬件:除了微型化趋势,真正发生变革的又有什么?

  • 仍然以电力驱动
  • 仍然使用二元逻辑
  • 仍然属于图灵机(也就是说与人脑仍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软件:除了一千两百万浩浩荡荡的程序员大军以及不计其数的程序(当年为ENIAC编程的小组仅有六人)之外,真正发生变革的又有什么?

  • 软件的编写仍然要用难于理解的非自然语言来完成
  • 仍然是漏洞一大堆
  • 仍然没有一套能让使用者从一而终的***软件
  • 仍然采用顺序处理模式(也就是说与人脑仍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55836]]

图灵点

图灵测试实际上是在探究“机械何时才会拥有与人类相媲美的智能?”

“图灵点”可由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 提升机械的智能水平,或者
  2. 降低人类的智能水平…

提升机械的智能水平,或者 降低人类的智能水平…

机械们在五十年中都有了哪些突破?

  • 它们更快、更廉价,能够存储更多信息并且可以利用线路进行远程通讯

人类在这五十年中又有了哪些突破?

  • 使用新设备的能力显著提高
  • 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时失去了五十年前人们所普遍掌握的多种能力;更不必说每况愈下的测算及社交技巧(而且其中某些能力在求生方面至关重要)
  • 如今人类的生存能力相较低科技时代有了飞跃式提升(就目前来看)
  • 常识(历史、地理及数学)方面明显强于低科技时代

图灵论题后续

  • 尽管机械智能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但人类智能却在持续下降
  • 因此机械的智能将最终超过人类
  • 图灵点(算是一个奇异点吗?)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图灵观点正在逐步变成事实

简单实例

Facebook应用会自动在朋友们过生日时向其发送大意为“生日快乐”的祝福消息。祝福消息的具体内容与当天发送的实际时间皆为随机选择,因此就算我们的三位朋友都在使用这款应用,我们也无法判断所收到的消息是否由同款应用发出。事实上此类祝福信息与手动编写的内容极为相似。

之所以能生成与手动编写如此相似的内容,并不是因为程序本身足够复杂并在消息中下尽工夫;真正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不在庆生祝福中投注太多心思:大家过去常常会为亲友的生日写一封长信或是打一通充满诚意的祝福电话,但如今人们往往就用短短一行“生日快乐”敷衍了事,而这个水平的问候就算在普通程序看来也是极易模仿的。

(***,但也同样重要的是,复杂无比的话题被做成了异常无脑的PowerPoint——就好象我现在做的这个一样)

外事不决问谷歌

  • 人工智能正尽力创建一套“专家系统”,用于为人们提供特定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与人类社会中的专家颇为类似
  • 显性猜想:该领域相关知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
  • 隐性猜想:逻辑推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
  • 人工智能从来不保证自己是一个“专家系统”
  • 但搜索引擎则有这样的自信: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存在于某个网页当中,惟一的工作只是把它找出来
  • 逻辑推理(即所谓智能)在这里没啥作用
  • 真正起作用的是信息的数量(而非推理的质量)
  •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数字化)资料库,它的容量足够大,而且计算机的性能也要足够强,以便顺畅执行检索工作
  • 计算机们并不需要智能
  • 只要能够在网络中进行查询,任何人都有能力解决所面对的任何问题
  • 整个解决过程所需要的只是阅读能力
  • 无需笨重而昂贵的超级计算机:只凭一部(性能相对低下的)智能手机足矣
  • 网络与搜索引擎相结合即可达成AI的***目标:它会为任何人类可能提出的问题提供答案(事实上它所涵盖的题目范畴远超一般民众的认知能力)
  • 在不久的将来,整套机制将能够运行于腕表大小的设备之上,能够识别语音并通过预置的语音系统加以表达

工具并不等同于技能

  • 人类将越来越依赖于自己所发明的工具
  • 人类在发明了书写之后,自身的记忆能力也随之降低。换言之,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能够记录大量知识并迅速与他人分享
  • 我们假设这样的走向属于良性趋势
  •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无法让历史按自己的想法重演;也就是说我们无从得知如果人类当初不如此依赖书写,世界又将是何种样貌(也包括其它随新技术而湮灭的各类技能)
  • 经过数个世纪的演变,低下的记忆能力迫使我们发明了无数工具,而这些工具存在的目的仅仅是弥补人类记忆力方面的缺失(***的发明成果就是大家车里的导航系统)
  • 每种工具的出现又将导致另一项技能的弱化。例如,打字机令我们的书法水准直线下滑;语音识别系统则可能让我们连书写能力也丧失殆尽。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的本质是在为人类提供变笨后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工具
  • 我们所制造的工具令自身越发陈旧、多余且能力低下

如果图灵在世,他会说什么? 

  • 很多高科技项目的成功并非源自提供更智能化的技术,而是造就更愚蠢的用户
  • 用户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使得某种设备或是应用显得更加实用且容易上手

把人变成机械

  • “他们”越来越希望用户的行为方式向机械靠拢,这样就能使人机之间在交互时效率更高:我们在打电话寻求客户支持时、使用自动答录机时乃至气泵时,都必须使用所谓“机械语言”
  • 在大多数电话或网络服务中,用户被问到的***个问题往往是某个数字(账号、航空会员号等),而这时我们实际上正在回答机械提出的问题
  • 规章制度(驾驶车辆、餐厅用餐、穿越街道)让我们变得与机械越来越相似——遵循简单且有序的步骤以便达成自己的目的

到“荒野”中远足时需要遵守的规定(其中甚至还有解手方面的限制)
到“荒野”中远足时需要遵守的规定(其中甚至还有解手方面的限制)

如果图灵在世,他会说什么?

  • 人类向机械一方所做出的妥协要远远超过机械向人类做出的妥协。

硅谷模式

  • “他们”更希望我们通过阅读冗长的使用手册来了解设备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将设备设计得更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
  •  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半数遭到退货的电子设备与故障无关:消费者只是搞不清楚它们该如何使用

谁需要智能?

  • 由于造价的降低及用途的拓展,设备的普及度将大大提高
  •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更多人)能够使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多人)的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充实进来
  • 知识原本来自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智能”的人群
  • 如今这些知识能够服务于那些不具备相关领域“智能”的人群
  • “用户”并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整个过程只是在“借用”特定人群的智能
  • 用户(乃至全人类)的“智能”总量实际上在减少,而非增加
  • 缺点:人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依赖于机械,因为借助机械成为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
  • 所谓智能实际与机械无关,智能的真正载体是机械与用户的结合体

奇异点

  • 图灵测试是一种自我应验型预言:当我们(根据需求)创造出“更加智能化”的机械的同时,人类整体也在变笨
  • 最终将出现大量高于人类水平的智能

未来不是你

  • 智能手机与网站相结合带来这样一种可能性,终有一天就算我们对相关技术一无所知,也完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合适的工具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 整个处理过程中惟一需要的技能就是熟练使用该工具。而在工具的帮助下我们能够访问一套几乎无所不包的庞大知识信息库
  • 工具本身并不具备独特的智能
  • 而该工具的使用者在智能方面则更为低下

“你”与“它”的差异所在

人类思维在以下方面存在短板:

  • 理性
  • 记忆
  • 计算
  • 沟通

机械在这些方面则更为擅长

人类思维在以下方面表现突出

  • 即兴发挥
  • 想象力
  • (一句话概括为:‘创造性即兴发挥’)

人类思维能够应对危险与突发类状况

人类思维中存在固有的“不合理性”

现代社会将我们的生活有机整合,以规避一些危险及突发类状况

现代社会允许我们通过工具实现即兴创作及想象力方面的需要

现代社会自发排斥(有时甚至会直接清除)不合理性

我们创建了

  • 冗余装置
  • 备份机制
  • 分布式系统

以确保设备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全天候正常运作

我们没有在保持思维创造力及即兴发挥能力方面做出任何实质性工作

人类不仅逐渐变得无用(就生存能力方面来看),其自身存在也变得无意义可言

希望源自贫民

创造力的顶峰蕴藏在贫民阶层与村庄之中

贫民窟与简陋的乡村才是真正的实验场,在这里每个个体(来自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都在尝试当中生活(以找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不管怎样…

  • 我们认为上述奇怪之处既不可避免又即将发生,因为追寻“智能化”设备的宏伟蓝图是如此激动人心,一切都在向既定的终点行进
  • 自1969年登月计划之后,我们将整个太阳系打造成人类殖民地的欲望愈发强烈,因为开拓宇宙空间的愿景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机械智能的艺术

  • 艺术家们总在设想人类该如何与最终将变得比自己更聪明的机械和平相处(或者说是我们最终将变得比它们更笨)
  • 艺术家们总在设想智能化领域的多样性未来
  • 这一话题通常会引发社会舆论的两极化纷争
  • 与科幻小说中那些假想世界中的假想技术不同,他们的预期着眼于当今世界中的真实技术
  • 1957: 伊利亚克组曲诞生于一台计算机之上(伊利诺斯州)
  • 1963: 计算机艺术的***公开亮相 (圣荷塞市)
  • 1968: “神经机械奇缘”艺术展(伦敦)
  • 1971:“艺术与技术” (洛杉矶)

数字化技术既非工具亦非媒介

  • Joseph Nechvatal (纽约, 计算机病毒)
  • Ken Feingold (纽约, 人工智能)
  • Ken Goldberg (遥控机器人)
  • Lynn Hershman Leeson (虚拟现实,遥控机器人)
  • Eduardo Kac (芝加哥,遥控机器人、机械生命体)
  • Stelarc (澳大利亚,机械生命体)
  • Victoria Vesna (机械生命体)
  • George Legrady (虚拟数据归档)
  • Warren Sack (虚拟数据归档)
  • Camille Utterback 
  • David Small 
  • Natalie Bookchin (游戏)

社会政治的必然结果

  • 规章制度能为社会带来稳定性与发展预期。每项制度都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加便利
  • 但制度同时也约束了人们在行为方面的想象力
  • 如今关于驾驶车辆(以及制造车辆)的规章可谓长篇累牍,这在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发生车祸事故的机率,但另一方面人们的驾驶技术也随之弱化: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们将再无用武之地
  • 机械与规则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答案是:它们在设计上的根本目的都是减少人类的思考量
  • 高科技将规则的烙印“深深嵌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此即使不受外力影响,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遵从这些条款
  • 为什么我们发明出了会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甚至击败了世界棋王),却造不出一台能成为哲学家、艺术评论家、政治家或是历史学家的设备?

51CTO编者按:机械智能发展的背后,是人类正在变笨,而且即将笨到不可救药……你赞同这个观点吗?究竟何为“智能”,何为“笨”,由谁来进行评判?在下面一部分,作者将从另一个方向论述图灵测试……

是的,在人类目前还“比机器聪明”的时候。

敬请期待本文的第三部分——“图灵测试的反面”。

原文:Alan Turing and the Programmable Universe

感谢核子可乐的精心翻译。

作者简介:Piero Scaruffi,文化历史学家,认知科学家和诗人,www.scaruffi.com网站创始人,著有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硅谷发展史2011),Synthesis: Poems and Meditations (互为依托:诗歌与冥想2010),A History of Rock and Dance Music(摇滚乐与舞曲发展史2009),A History of Jaz Music(爵士乐发展史2007),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认知的本源2006)等书。

【阿兰·图灵的世纪】

  1. 阿兰·图灵的世纪(一):颠覆的时代
  2. 阿兰·图灵的世纪(二):人类越来越笨
  3. 阿兰·图灵的世纪(三):图灵测试的反面 

责任编辑:yangsai 来源: 51CTO.com
相关推荐

2012-01-12 11:09:00

图灵

2012-01-11 11:25:22

2021-04-15 13:48:08

视频监控视频分析智能安防

2017-12-26 15:34:55

2023-12-12 13:15:00

模型训练

2011-12-01 09:33:17

Google微软

2020-11-11 14:36:33

验证码人工智能AI

2022-05-27 11:44:53

JS代码

2017-10-27 12:28:14

云端迁移云计算

2021-08-03 11:09:41

智能手机功能技术

2022-05-17 09:17:45

JS 代码越来越难读

2024-02-21 09:44:33

Rust前端

2019-01-23 17:48:29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

2022-12-13 11:13:34

数据传感器

2021-04-02 13:00:51

大数据数据采集

2023-02-21 09:29:57

ChatGPT人工智能

2020-09-02 09:25:23

迁移公共云数据

2021-05-18 15:12:06

开源软件云服务

2019-10-28 15:10:31

懒人剪辑运动相机移动应用

2018-08-23 07:24:40

MEC多接入边缘计算网络边缘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