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诞生的那一刻起,话题就不断。作为一款免费的开源管理程序,KVM有何魅力受到众多厂商青睐?KVM的未来又在哪里?
KVM的诞生
一切得从一宗收购讲起,2008年9月,红帽以1.0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Qumranet,后者为解决虚拟化桌面RDP的缺点开发了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设计目的旨在简化虚拟化实例的管理,它也提供了一个强壮的框架,用于增强底层架构的功能。从此,KVM频繁出现在大众视线中。
KVM的成长期
KVM技术一出现,就受到厂商的大力推广。红帽一直将KVM作为虚拟化战略的一部分,2009年年底发布了红帽企业版Linux 5.4,继续大力推行这种转型,鼓励用户使用KVM为其***的虚拟化平台。2011年,随着新版操作系统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的发布,红帽完全放弃了以开源Xen为虚拟化平台的思路,开始支持KVM作为hypervisor。
KVM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Linux虚拟化技术,已经获得了许多厂商的支持,如Canonical、Novell等。Canonical公司的Ubuntu服务器版操作系统是***个提供全功能的KVM虚拟化栈的主要Linux发行版。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公司对KVM感兴趣?其中最明显并且最重要的因素就是KVM是Linux内核的一部分。这个轻量级的虚拟化管理程序模块能直接与硬件交互,不需要修改虚拟化操作系统,因此性能更好,并且补丁包能够和Linux内核兼容,轻松控制虚拟化进程,同时减轻管理负担。
当然,KVM也有成长的烦恼。KVM究竟属于Type 1还是Type 2hypervisor呢?出现这种疑惑的原因在于KVM的基因——它属于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类似直接运行于硬件系统之上的裸机管理程序,不需要修改操作系统。这就符合Type 1 hypervisor的定义,也经常被称为硬件虚拟化引擎,更像是个安装在客户端上的操作系统,性能佳,运行稳定,减少了运行管理程序本身所需的花销。而Type 2 hypervisor更像是个应用,运行在基础操作系统上。如果将KVM看作Type 2,那么所强调的高性能难达到,还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其实,对Type 1和Type 2的讨论不是是否采纳KVM的前提。无论KVM是“***类”还是“第二类”,这都是语义上的概念。
此外,就是所有新生技术在发展中都会面临的难题:技术不成熟。KVM的出现不过三四年时间,在可用资源、平台支持、管理工具、实施经验方面当然不能与出现八年之久的Xen相比。虽然目前KVM还缺少某些关键特性,例如存储的动态迁移,但是在后续的版本中都会开发出来。
性能方面,KVM在逐渐显示其威力。不久前的SPECvirt虚拟化对照基准测试中,红帽企业Linux 6.1、其内嵌的KVM hypervisor以及惠普ProLiant DL980 G7服务器三者结合,创造了新的成绩——***的虚拟化性能和最多的计算区块数量,并且六台虚拟机能同时运行一个应用程序。
KVM的未来
虽然只是新生技术,但是由于其性能和实施的简易性,加上Linux企业市场中份额***的红帽不遗余力的推广开发,KVM将会持续成长壮大。
而开放虚拟化联盟(OVA)也在为KVM护航,这个由IBM、红帽、英特尔等重量级厂商组成的联盟才成立不过半年,成员就迅速达到200以上。该联盟的宗旨致力于促进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等开放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鼓励互操作性,为企业在虚拟化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更高的性能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对于用户来说,可选择的主流虚拟化产品也越加清晰:红帽KVM、VMware、 Citrix的Xen、和微软的Hyper-V。
原文链接:http://www.searchvirtual.com.cn/showcontent_55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