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对了,这篇文章的确是讲微信和米聊的这场关于移动社交网络霸主(或者可以称其为移动sns,移动im)的争斗及未来结局的预判。一方是当今互联网的王族:腾讯,另一方则是迅猛崛起的草根明星:小米科技。
年初,一个朋友想在电影票务领域做个创业,在移动互联网上复制一下格瓦拉电影网的成功,最起码是融资的成功。朋友很客气,征求我的意见,我没深入和他切磋,这是一个重度供需不平衡的市场,留给渠道运营商的空间很小等等;较为古板的观点,只是简单问了他两个问题:“中影集团的韩三平是你大爷吗?”“不是”“二大爷呢?”“也不是。”
你肯定明白我的意思,我不是很支持他在这个领域创业,简单说,这事能做成的概率比较小。
当然,“韩大爷”之类的设问,并不少见。实际上我认为对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创业者而言,干任何一件事儿,都有那么一个“富二代”存在,有形的,无形的,都在跟你PK、死磕,这就是这个创业时代的特点,我们都逃不过。
这次,雷军的米聊遇到了“富二代”不是别人,正是腾讯的微信。
故事缘起于2010年11月6日,小米公司决定做米聊——一款深度模仿海外颇受欢迎的智能手机语音聊天应用kik的应用程序。12月23日,米聊发布。半年过去,米聊的用户超过400万。2011年1月腾讯迅速“跟进”,推出微信,时至今日,据第三方情报,微信的用户数已经接近2000万人,3-4倍于今日米聊的用户数。整个过程,就好比雷军起了大早,换了戏服,刚刚亮好相,准备开唱,谁不料却被马化腾抢先占了场子。
2011年7月28日,雷军与小米团队开了个会,会议主要议题是腾讯全线压上,小米内部有人很担心,雷军也很焦虑。雷军说:“如果我们跟腾讯硬碰硬,能胜出的概率接近于中六合彩,但是不表示我们没有机会,最重要的是,腾讯人家在做轿车,我们可能是在做卡车,我没说我要跟他做一样的车。” 他宽慰大家,并解释道:米聊与腾讯的微信真的不一样,米聊是做手机上的SNS,而不是手机上的IM。
雷军肯定是个特幽默的人,这话搁他自己心里,他信吗?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如果他真是这么想,那我估摸着米聊就真的只能是微信的前菜了,潜台词:主菜一来,前菜就得撤了。
知道肯定有不服气的,于是把各路高手的看法组织了一下,都在这了:
喜欢米聊的:
1、 虽然功能相同,但微信和米聊在易用性上做出的设计完全不一样:微信在对话界面的左下角设置了激发键,功能的使用都需要至少2次点击才能切换选择使用;而米聊则提供了明显的功能键,用户只需要1次点击即可使用。
2、 米聊在信息状态这一细节处理上非常的用心:显示对方的输入状态、即时显示信息发送之后的状态,比如送达、已读、已听、发出、待发等,每一个提示代表信息的不同状态,让我们清晰可见,非常之贴心。相对比之下,微信则没有任何提示。
3、 微信语音信息按照“时长+扩音符”的方式来展现。在声音播放的时候,扩音符随着音量大小有不等的振幅。而且在语音播放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提示如何停止播放;米聊语音信息则使用了最 常用的播放符号来展现,对于语音的时长以及播放状态都有明确的显示,非常直观。在这点上,米聊对于细节的良好把握优势再次得到验证。
4、 米聊涂鸦的画笔提供了六种颜色供大家选择使用。无论是照片涂鸦还是自由涂鸦,都可以随意选择画笔的颜色。如果需要修改可以用右下角的删除键退回。此外,涂鸦可以直击发送给好友,也可以通过“新浪小助手”发送到新浪微博。在发布到微博之前,可以对图片进行描,微信图片处理虽然不错,米聊手写涂鸦更具创新性。
5、 在群聊用户显示的界面上,米聊类似九宫格的设计相对微信的列表模式要略为舒适,添加群聊好友的功能键显得更加明显。
6、 米聊其与最为流行和火热的新浪微博进行了深度的整合,独家为用户提供新浪语音微博服务,丰富了新浪微博的形式。这一功能,直接吸引了国内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明星的使用。
7、 米聊对于用户的需求和习惯用心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值得称赞。而微信在细节方面的体验则需要加强。
#p#
挺微信的:
1、微信与米聊在“对讲”、收发信息等基础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产品体验风格的不同,只能说明两者对消费者的认知存在不同的见解,孰好孰坏并无定论。纵观微博热议的话题便知,微信LBS好友定位,特别是搜索1000米内陌生人的功能,是网友主动讨论次数最多,且最想尝试的项目,就连行业内人士都对此功能的未来走向做了大胆的猜测。
2、微信和米聊在LBS功能的运用上秉持不同的理念,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微信打造的是“全民社交圈”,米聊打造的是“熟人社交圈”。在社交的表征上,微信实现的是点对面的传播,米聊则是单一的点对点的传播。微信支持1000米内的陌生人搜索,这在无形之中整合了具备地域特点的群体传播功能。比起微信的“全局”意识,米聊的熟人圈概念反而显得单薄许多,米聊并不能通过社交手段实现信息的大面积共享,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这削弱了用户的产品体验范围。
3、很多用户已经开始使用微信发送视频,从留言可以看出,视频发送的及时性与便利性将用户的年龄层大大的拓展开,传播地域也变得更为宽广,弹性社交、地球村等概 念频繁被提及。日后上了年纪的父母运用视频与儿女沟通、大洋两岸的情侣运用微信视频传情将变得普遍。而米聊在视频方面仍没有太大的动作。
4、微信打通了腾讯微博、QQ邮箱,将所有产品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单一的产品不足以说明问题,产品背后的资源与发展意识才能显示其潜力。微信在把握用户心理和提供沟通平台两方面也做得更加高明,所以从产品定位的角度来看微信略胜一筹。
暂时节录到这儿,首先有一点是我想我们大家都可以达成共识的:用户并不需要两个功能基本上相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未来只会有一家独大,另一家则被边缘化。那么究竟哪个会胜出?我选:微信。
答案很简单,一个产品能够被用户广泛接受,一定因为它在某一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用户的普遍需求。我们知道,用户从来不关心创业者的野心,用户关心的是能为他解决什么事儿?于是问:这个核心需求,所谓强需求究竟什么?先看看微信的第一广告语吧:微信,最时尚的手机语音对讲软件。以今日微信实行的全功能,这个广告语无疑非常简约,简约到偷懒。正因为此,也凸显了腾讯团队的可怕之处,他们对用户需求有着极其冷静的理解。对于微信,米聊,盛大kiki,360口信之类的产品,甭管你怎么定义他:im?sns?用户的第一需求就是:能在这,找到最多的朋友,最方便的即时通讯及分享信息。这是最重要的需求,其它的都是弱需求,怎么手写的漂亮?能不能大声广播一下?这个重要吗?无疑,腾讯精心打造的微信做到了这一点,最容易,最快速,它的所有可以整合的资源支持它将率先抵达这个目的地。
再看上述那些各自的立场和比较,无疑是痴人梦呓,从来未曾有过那个互联网产品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数个,甚至数十个用户的需求而脱颖而出。我理解中的胜利一定是在最关键处格外给力,从而一骑绝尘。从普遍情感上来讲,我也喜欢牛郎娶到七仙女的故事,喜欢草根新贵打败老旧皇亲国戚的桥段,只是可惜,不是这次,这个领域。
微信是腾讯的防御性产品吗?是马化腾希望以此遏制住任何想在这个领域冒泡的玩家的阻击策略吗?我想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这场战争对于腾讯来讲太重要了,腾讯做微信,好比新浪做微博,有先天的优势,同时也是输不起的,输了这个就输了未来,不管今天有多辉煌。你看,唯一一个马化腾和张志东同时在看得产品就是微信,腾讯唯一从内部开始就强势竞争的领域就是移动社交网络,用混身解术推出微信和QQ通讯录。
站在“米粉”的角度,你心怀忧虑:米聊还有救吗?我也曾经寄希望于小米手机,我理解那将是全球第一款“通讯录手机”,将给我们在诺基亚时代之后从未改变的手机通讯录的体验。只是依然可惜,我们在雷军模仿乔帮主的“形意拳”中只是看到了另外一款“智能山寨机”的峥嵘露面,无一不是聚焦在硬件方面,竟然丝毫没有看到互联网手机的端倪。
八月中旬,雷军说,小米手机的4大特点,如下
1、 双核:高通MSM8260双核1.5GHz主频CPU,为全球主频最快的智能手机;采用Adreno 220图形芯片;配置1GB内存、4GB机身存储,支持32GB MicroSD;采用的石墨散热膜,用以解决发热问题。
2、 大屏幕:采用夏普4英寸16:9屏幕,分辨率854×480,屏宽63mm,更适合亚洲人持握;
3、 大电池:电池容量为1930mAh,官方数据称:联网待机450小时,连续通话15个小时,播放歌曲45个小时,观看视频12小时,大型游戏6个小时。
4、 信号好:通信系统支持GSM+WCDMA等7个频段;支持两套卫星系统,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支持A-GPS;当然也支持WiFi和蓝牙等。
看来,雷军的麻烦,还是成功路径的设计问题。今日所显,米聊的产品进化路径,怕是重演了当年美国和前苏联展开星球大战军备竞赛的故事,于虚妄处,不遗余力,那样而言,对于米聊,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终将不过是一场春梦。
God bless Leijun.
原文地址:http://www.forbeschina.com/tech/review/201111/0013173_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