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界言必称云管端,“云”代表服务器、存储器等IT基础设施、“管”代表路由器、光纤、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端”则代表终端、OS及其应用,三者构成了端到端的基础设施。稍一推敲,“管”的未来是“智能管道”,“端”的未来“智能终端”,“云”的未来难道是“智能云”?错了,云和智能都是对未来的状态的描述,云就是智能,智能就是云。“云”并非与管道、终端并列的实体,而是一种基础设施能力供给的新模式,计算、存储、传输、呈现,概莫能外。
云计算对建智能管道的意义?
云模式的显著特征,从需求方来看是至少包括泛在化和可配置,从供给方来看就是弹性化、资源池、虚拟化和分布式等。在未来端到端的基础设施中,不论是存储、计算、传输还是终端呈现,都将按云模式重新部署,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供需匹配。智能管道是网络能力的云化,智能在云中,其最被人认知的技术特征——分忙闲时、分终端、分业务、分客户群提供变速率、差异化Qos的通信服务不正是云计算所宣扬的“按需取用”么,只不过取用的是网络能力而非计算能力罢了。
任何一个应用/服务均离不开存储、计算和通讯三大模块,智能在底层和表层的分布也可以表述为云模式的端到端适用。可以说,ICT产业的端到端的基础设施都被云化。要追寻这背后共同的驱动力是什么?关键词是需求!
IBM彭明盛团队在2002年提出随需应变,这个“需”就是用户需求。与之同时提出并广为传播的说法还包括“未来计算能力将像水和电一样,开个开关就可以流”,“云存储”、“智能管道”、“云杀毒”等。实际上,“云”背后就是一个由客户驱动的共同理念,既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可以与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这不正是需求所表达的么?云计算、智能管道,背后都是客户的实际需求。
因此,云计算的发展对运营商构建智能管道是否可资借鉴呢?
如何破解运营商管道化难题?
IaaS提供按需取用的存储、计算能力。真正有能力提供Iaas的只有谷歌、亚马逊等少数几家,但长远来看,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底层能力必将商品化。如果我们认同存储、计算和通讯都在朝着云化的方向演进,而智能管道是网络能力云化的另一种表述,那么,IaaS供应商面临的问题智能管道运营商也一定会遇到——市场上的基础运营商往往都只有3家,但管道化却不可避免。除了产业博弈,普遍服务义务和网络中立监管也推进这一进程。
试想,如果本来就只是IDC主机托管商,即使让其具备提供IaaS的能力,也只是更好的扮演原来的角色罢了——商品化计算、存储能力的提供者,其革命性意义体现在需求方而非供给方。类似地,变速率、服务质量差异等,智能管道仅仅作为一个技术愿景,可能会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刺激业务创新,但必然不能解决运营商管道化的产业难题。
如果一定要智能管道承担这一产业重任,只能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正如PaaS赋予云计算的。
云计算提供的商业智慧
云计算供应商通过该模式能迅速建立生态系统,锁定云业务的客户忠诚度。但几乎没有一家巨头是纯粹的云计算供应商,纯粹的云计算供应商必将被商品化。最为关键的是PaaS与这些巨头的整体战略具有很好的协同性,比如salesforce可以通过PaaS模式汇聚一批创意开发者不断为其CRM产品添加插件,满足企业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而AWS对amazon意味着从企业的E-commerce环节切入企业的内部信息化环节,提供E-business一站式解决方案(国内阿里巴巴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因此,与其说平台即服务(PaaS)是云计算常设模式,倒不如说是各大巨头如何利用云计算的商业逻辑。
由此可以想见,智能管道也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应蕴含商业智慧,运营商也不应为了智能管道而智能管道,而首先应找到智能管道所能服务的商业愿景。聚合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商业愿景,智能管道必须具备支持这一愿景的技术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一套友好的开发环境,向合作伙伴开放丰富的网络API并支持与主流能力(存储、计算、终端、软件、各大OTT)的混搭网络。后面一点尤其关键,未来的竞争是端到端的竞争。
运营商必须意识到,仅仅开放网络能力无法保证平台的竞争力。PaaS供应商们除了开放了云计算所在底层的能力,更多导入了表层的能力(如salesforce的CRM和Google Map),除了开放自身的能力,还支持外部能力(包括表层和底层)的导入(如salesforce支持开发者调用amazon EC2和facebook的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