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资委举办的“2011国资企业IT能力建设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大会主旨在于共同探寻在“十二五”期间,国资应对企业信息化规划、IT系统的建设时,如何真正实现“走出去”的IT配套战略,以此促进国资企业提升走向全球化化舞台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技术的崛起,国资企业正面临旧信息化模式的结束,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技术推动的信息化革命正在走向现实。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杨青峰分析认为,目前企业高级的信息化能力建设普遍是一个短板。“十二五”期间,信息化能力建设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心内容。
多数国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陷入困境
根据海比研究发布,国资委研究中心特别指导的《CIO:失控与可控——先进企业IT建设“软件平台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白皮书显示,国内60位大型企业CIO普遍认为,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多少都将面临多系统、多应用的开发时无法避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降低投入成本、缩短上线时间、IT本身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提高IT系统的质量升对业务创新的支持等五大挑战。特别是由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将产品项目外包,导致了产品开发进度完全由外包厂商做主,企业尽失掌控权,形成了“被厂商锁定”的尴尬局面,此外大型企业的IT系统在多年的建设积累中,往往形成多项目多系统的庞大架构,并且每个项目都是独立运作。例如银行、电信等行业,企业的整体IT系统往往由多达几百个系统组合而成,而这几百个系统中,每年将会产生上百个新项目、上百个新应用上线,这些系统或项目很多都是独立运作,相互之间没有共享、没有复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整个企业IT建设的混乱,而且在中国特有的政策以及庞大的市场个体环境环境,平台系统无法跟上瞬息即变的业务流程变化,导致业务部门应对即将到来的新业务时,常常“捉襟见肘”。
根据海比研究发布,国资委研究中心特别指导的《CIO:失控与可控——先进企业IT建设“软件平台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白皮书披露,更能清晰看出,目前有83%的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应用,其项目往往都采用“项目外包”方式运作,从底层开始做起,相互之间缺少统一的标准,缺少共享,缺少复用。BAPO理论认为,这种错误的IT系统构建方式带来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困扰,正是CIO对信息化逐步“失控”的明显症状。
先进企业搭载“软件平台”提升IT建设能力
尽管多数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失控”状态显著,但海比研究在调查时发现,有17%的大型企业,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尽管也处于多项目多系统的阶段,但是他们却较好的应对了五大挑战,一方面提升了IT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使得信息化建设处于“可控”的状态。通过深入调研,海比研究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信息化建设中都采用了“软件平台模式”,他们都拥有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或者在建设应用系统中同时进行软件平台的建设,以平台托应用,或者平台与应用并重。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在中国过去30年的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传统的IT系统构建模式只是重点解决了部分响应速度和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问题,对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当企业搭建了统一的软件平台后,有效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无法规避的“多系统多项目并行”这一难题。这种“软件平台”的使命正是承载了企业中的各种应用。
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曾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在自主研发软件过程中,软件开发效率低,应用率不高,各个系统的架构没有统一规划,业务复用非常少,二是研发过程管理混乱。在为此,建设银行在开始认识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开发平台来收敛建设银行的应用架构,解决应用中的非功能性需求,之后随即引入了软件平台模式,建行软件开发的代码、架构、框架等战略性核心资产得到了很好的复用,复用率达到80%以上,系统上线时间也比以前缩短了30%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软件平台,建设银行软件研发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得到了落实,研发过程的管理变得更为有序、科学,系统的质量也有大的提高。
#p# 普元深刻解读“软件平台” 让国资企业走出信息化泥潭
软件平台理念逐步引入国内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后,一开始是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型国资企业在IT建设道路上的通畅度,但事实证明,虽然有95%的大型企业已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软件平台,由于没有对平台模式清晰的定位与解读,导致绝大部分大型企业CIO对软件平台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海比研究再次披露了一组数据:90%以上的CIO对软件平台的框架和功能细节其实并不清楚, 87%的CIO不知道如何实施与部署软件平台。此外,不少大型国资企业对IBM等跨国厂商提供的平台产品存在着“迷信”,采用购买国外大型套装软件的方法,这种将系统外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插件来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个性问题,对系统稳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同时管理的难度反而也大幅增加。
由此看来,软件平台化是在一种被“误解”的局面下逐渐“泛滥”,反而导致大型国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运用软件平台期间走了不少弯路,软件平台并没有如预期的大规模有效落地实施。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杨青峰也分析指出,中国市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各大中型国资企业中,务必要承载本土化平台厂商的核心理念技术,才能将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的价值整合阶段,这可以说是十多年以来中国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研究得出的必经之途,因为中国企业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如果简单复制西方等国外知名厂商平台实践过程,尤其是信息技术结合管理实践的过程,会导致较大的失败。一味迎合所谓全球最佳实践,这样既失掉了西方管理思想的优势,也失去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特性,同时,也将失去成就本土IT产业的机会。
普元高级副总裁刘尔洪表示,基于对西方先进平台理念的深刻剖析整合,以及对本土化软件平台模式长期实践总结后,普元率先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软件平台必须包括四个特征,即层次化、组件化、系统化、产品化。而在最为关键的软件平台落地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方法与规范、产品与工具、资产与知识等方法论作为引导,评估企业所处的信息化阶段,之后根据不同的阶段部署有相应的阶段模型,以此指导企业进行相应的平台化实施。这种走遵循全局分布实施的渐进路线,一步步完善平台基础建设阶段、平台优化完善阶段、按平台模式运营三个阶段,才可确保软件平台模式实施成功率。
刘尔洪解释称,普元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柔性架构建立起了软件平台的最优方式。基于软件平台支撑环境和开发与管理体系这两大基本要素,在企业IT系统的业务基础架构层面上,通过引入先进的统一软件平台,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和规范,下层屏蔽基础技术细节,从而使得各类应用的开发有了既定的规则,将各种应用开发都变得可预期,可管理,可延展,同时基于SOA架构的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各类业务构件的组合和复用。这种软件平台本质上正是在解决多系统、多项目时,良好是承载了所有的应用系统,同时覆盖了所有的基础软件,从而可以更好的响应业务部门的需求变化,提高软件交付质量和效率,并降低软件总体拥有成本。
以中国电信为例,在当初面临种种信息化失控现状后,中国电信便与普元协同工作,摒弃原有的平台模式理念,重新定位软件平台模式核心本质,建立了新的软件平台系统。这一平台很快帮助中国电信在内部的资源开发、运行和管理各种IT应用上进行了价值整合,使得各种应用系统得以实现与运营。如今,普元在中国电信OSS的流程控制产品中已占有60%之多的份额,而此前在安徽电信尝试运用普元软件平台模式后,普元就已经通过软件平台模式,疏通可视化流程帮助安徽电信实现了每年新建3000多个流程模板,平均开发时间仅为8天,安徽电信息化工作明显加速,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普元CEO沈惠中表示,普元一直倡导及提供的软件平台产品,正是用来在大型国资中构建与支撑各种IT应用的独立软件系统,这种软件平台模式缩短了系统交付时间、提高了IT系统质量、管控能力得到加强,为加速各大国资企业软件平台大规模应用的落地与深化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目前,普元提供的这种平台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金融、电信、政府等大型国资核心企业业务中,成为国内产品成熟度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SOA中间件平台,此外普元最近还荣获“2011年度国资委企业最满意的软件平台解决方案”大奖。这是继普元上半年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应用平台奖”后在平台软件该领域获得的又一项大奖,充分说明了普元对软件平台在中国国资企业落地有着极大推动帮助作用。可以看出,就中国的大型企业而言,普元的软件平台能够帮助国资企业CIO增强IT管控能力,在抵挡住跨国厂商不切实际的平台植入后,一方面降低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快速满足了来自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而实现IT装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互动,是国资企业摆脱信息化建设泥潭的“助推器”,为今后信息化明确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