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峰会前瞻—IBM BladeCenter未来之我见

云计算 虚拟化
根据IDC于2011年2月发布的2010年Q4服务器市场的调研报告,刀片服务器这一季度中,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2.6%,达到了20亿美元,占服务器市场总收入的13.4%,而出货量也增长了0.4%。从全年来看,2010年较2009年,刀片服务器的收入增长了24.7%,达到了66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之下2010年服务器市场的总收入为481亿美元,只比2009年提高了11.4%,这其中刀片服务器占据了13.7%的份额

刀片服务器—— 不可逆转的潮流

根据IDC于2011年2月发布的2010年Q4服务器市场的调研报告,刀片服务器这一季度中,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2.6%,达到了20亿美元,占服务器市场总收入的13.4%,而出货量也增长了0.4%。从全年来看,2010年较2009年,刀片服务器的收入增长了24.7%,达到了66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之下2010年服务器市场的总收入为481亿美元,只比2009年提高了11.4%,这其中刀片服务器占据了13.7%的份额。

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刀片服务器的发展势头,可以说刀片服务器已经成为每个数据中心主管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服务器形态,现在已经很难相信哪个大型数据中心没有刀片服务器的身影。

在这个大的趋势中,刀片服务器的厂商属性也越来越明显,虽然说当前85%的刀片服务器基于x86平台,而x86平台追本溯源其实是英特尔与AMD的天下,可是在刀片服务器领域,由于机箱设计的关键性与特殊性,事实上已经将x86平台所谓的“通用化”设置了种种属性,这就是厂商的属性。

基于历史的原因,刀片本身虽然是基于x86平台(处理器+芯片组),但从一个刀片机箱的层面去看的话,它其实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这包括了自有的接口与架构设计,不同厂商的刀片服务器如果不遵循同一设计标准,并不能在一个刀片机箱内通用,即使是同一厂商出品也是如此。这与机架服务器的xU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机柜之间的关系不同相提并论。

基于对自己知识产权的考虑,以及自有标准的全球化的设想,各家有实力的厂商都开始了自己的征程,这其中IBM的BladeCenter就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其与另一个巨头HP(惠普)长期展开着激烈的竞争,后者当然不可小看,刀片服务器的鼻祖RLX(由一些康柏的员工开发)在2005年被HP收购,距其发布全球第一台商用刀片只有4年的时间。IBM则在2002年推出其首款刀片服务器(BladeCenter E),令人惊奇的是,10年之后,我们仍然能看到这款机箱服役,通过不断的改进以及模块化组件的更新,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双方的竞争也可以说从2002年正式打响,之前IBM一直领先,但在2007年HP实现了反超,并一直保持至今。不过在2010年,我们又能看到IBM刀片明显的回暖,在2010年第一季度,IBM刀片服务器销售额市占率为23.6%,HP为56.2%,而到了2010年第四季度,HP的份额掉至53.4%,而IBM则提升至28.1%,可见IBM不仅吃下了HP丢掉的份额,还额外抢到了1.7%的市占率。那么在未来呢?有关刀片服务器的未来发展分析,本站已经有多篇文章了,因此今天我们将目光着重于IBM本身,近期IBM也将召开盛大的刀片峰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信息,而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IBM的BladeCenter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对其做一展望与设想。

BladeCenter的精华——刀片机箱的兼容性与标准开放性

前文已经说过,刀片服务器是一种模块化设计的产物,这些模块统一在一个刀片机箱下工作,因此虽然模块上所使用的组件可能是业界标准的,但最终归到机箱时,就是各家大显身手的领地了。

由于刀片的尺寸与接口设计是厂商各自想法的体现,它们只是在最终的外形机箱上与机架的相关标准(比如宽度和高度单位)保持一致,但就机箱本身而言,它可以说是另一种变向的机架,这也就使得刀片的标准有很多,厂商各自为战,互不兼容(机架服务器可以插入任何一个标准的42U机架中,但不同厂商标准的刀片无法在实现互插),所以有些刀片标准也就在竞争中逐渐走向消亡。


从刀片在2001年正式销售以来,一共出现过40多款机箱,其中包括我国的联想与曙光公司的设计,以及国外大厂,如HP、Dell和Sun的一些型号,而到现在能稳定供货的只有10余款(图中红色标记的机箱已经从市场上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厂商自己的刀片服务器标准前后都是不统一的

目前唯一能保持刀片标准延续性的就是IBM的BladeCenter家族,它最早由英特尔与IBM在1999年开始研发,在2002年正式推出(BladeCenter E机箱),虽然在推出时间上并不领先,但与RLX的刀片不同的是,BladeCenter支持全线的英特尔x86处理器并提供多种高性能I/O可选配置,在2006年,又在E机箱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高性能计算的BladeCenter H机箱,提供了高端的10Gb以太网与InfiniBand 4X的交换互联能力.

随后,IBM将BladeCenter努力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刀片架构,将重点放在了基于前后兼容性考虑的处理器、内存与I/O配置上,并联合了业界主要的相关元件与设备的供应商(如电源、网络)来加盟,blade.org也由此诞生。之后,IBM又推出了BladeCenter HT和最新的BladeCenter S机箱,在这一过程中,IBM一直坚持着刀片标准的统一,所以2002年BladeCenter E机箱仍然延用至今,这在其他厂商的刀片服务器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BladeCenter的最大特点就是刀片机箱众多,应对的行业与应用更为全面,而与此同时还能保持刀片的兼容性

这种对兼容性的坚持,可以算是IBM BladeCenter的一个设计亮点。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BladeCenter E与最新的BladeCenter S的共存,这证明了 IBM 在兼容性方面无人能比。这些机箱的用途和目标市场不尽相同,但它们却共享相同的交换机和刀片服务器,时间跨度长达8年,这也足以让您相信IBM在将来也能确保兼容性。

#p#

另一方面,长期而稳固的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来设计,并开放这一标准,让IBM BladeCenter在保持兼容性的同时,也因标准的统一性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第三方厂商的支持,而这又促成了IBM BladeCenter的第二个亮点——开放性,它就是著名的blade.org。它为BladeCenter营造出了良好的开放环境和生态系统,而由于兼容性的长久保持,让这种互助与互补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中。

BladeCenter的未来——信任与进化并重

IBM BladeCenter无论从机箱设计还是周边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刀片服务器领域都是领先的,不过这似乎与其现在的市场地位并不相符,相必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刀片服务器的信任问题,另一个就是BladeCenter自身的与时俱进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对于所有的刀片服务器厂商都适用,目前刀片服务器占据了13.7%的服务器总收入市场份额,这个份额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虽然目前年同比增长率要比服务器整体市场仍明显高出10多个百分点,但我们也能发现,较前几年有增速下降的趋势,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一些基于机架服务器的变形设计(比如双子星、四子星服务器)的普及,也为刀片服务器的普及产生了用户分流的效应,而这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对刀片服务器的信任度。

长久以来,刀片服务器一直给人一种低端的集群服务器的象征,并不能委以重任,因此从传统认识上,它就不如机架式服务器可靠。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与IT理念的演进,这种观念正在出现转变,虽然转变的速度并不快,阻力也很明显,但它显然与刀片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刀片服务器只是一种服务器的形态,从原理上讲其与RAS特性并没有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SCSI企业级硬盘是3.5英寸的(再往前还有5.25英寸的),而现在的SAS(串行SCSI)企业级硬盘的主流已经是2.5英寸。但这种外形上的变化,并没有降低企业级硬盘的可靠性(相反还在不断提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物理外形与服务器的RAS特性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只要遵循相应的设计规格与指标,刀片服务器与同级机架服务器的品质无异。而在此基础上,刀片服务器所带来的整合性、统一性与便于维护性的优势则是机架服务器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结合应用来看时,可以说刀片服务器恰恰迎合了当前的云计算的趋势,其种种先天的特性与云计算的对底层架构的需求最为相符。

在笔者看来,另一个对于刀片服务器不太信任的方面体现在成本,这主要由初期购置成本所左右,但刀片服务器本身的特性明确表明了其“集群化”的优势,当部署的服务器数量越多,刀片服务器本身的整合式模块设计将从外围组件(电源、I/O、网络)方面节省越多的资金,因此就部署和使用的综合成本(也就是TCO)来讲,最大的挑战在于小型企业市场的普及,因为它们本身所采用的服务器数量就不多,成本差异相对不大。而对于很多大企业来讲,如果还局限于传统机架服务器的成本核算逻辑的话,肯定就会对刀片服务器大规模应用的TCO优势视而不见。

综上所述,人们对刀片服务器的不信任感有很大程度上的历史原因,而要消除这类的不信任感对于刀片服务器的进一步普及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BladeCenter要做的事情,也是所有刀片服务器厂商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那么对于IBM BladeCenter来说,除了业界通用的“刀片服务器信任”问题之外,其面向未来发展之路又会有怎样的挑战呢?我在此给出的看法就是——进化,就像生物物种一样,只有不断的进化才能适应业界的变化。前文已经说过,BladeCenter自身已经有了很好基础,包括硬件设计与生态环境,都足以让其他对手羡慕。不过,可能是出于IBM自身的传统,IBM的刀片服务器似乎给人一种“贵精不贵多”的印象,个个都是精品,但留给客户选择的余地并不是很多。在未来,客户的需求将会进一步细分,此时,厂商提供的产品这就应该像汽车的变速箱一样,档位越来越多时,也就会让用户的“体验”更为平滑,同时整体的产品架构的“运行”也会更平稳,当然最理想的就是CVT那样的“无级变速”,可以无缝的、平滑的覆盖所有用户的需求。

因此,如果让我对BladeCenter提出希望,那就是可以有更多的精品推出,甚至有新的产品形态的进化发生——比如我有时会瞎想,能不能在现有的5U刀片服务器(机箱是7U的)的基础上推出所谓的全高型10U刀片呢?现有的5U刀片就相当于一个半高的BladeCenter刀片,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我相信进化肯定是必然的,只是有早有晚之分,我更期待着BladeCenter会在未来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

总之,当用户逐渐认识到刀片服务器的好处之后,当有更多的BladeCenter刀片服务器的组合诞生,并结合BladeCenter所营造的深厚的生态环境以提供更多解决方案的时候,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用户踏入云计算世界之时,IBM BladeCenter也将赢得更多的选择......


 

责任编辑:何巍 来源: ZDNet China
相关推荐

2009-05-06 19:17:41

IBM刀片服务器

2012-06-27 09:29:32

红帽JBossOpenShift

2011-11-10 16:08:08

IBM

2016-07-12 15:44:33

ISC2亚太信息安全峰会云计算

2014-06-17 15:49:17

WOT2014WOT前瞻

2014-09-01 10:37:56

华为HCC

2009-07-06 19:35:21

刀片服务器虚拟化服务器

2011-05-10 15:56:19

BladeCenterIBM

2012-08-03 09:41:59

戴尔巅峰汇IT未来

2009-06-29 18:12:59

IBM刀片服务器

2010-11-02 18:47:28

SilverlightHTML5Web开发

2013-07-12 11:19:03

IBM 2013技术峰

2013-07-12 11:51:31

IBM 2013技术峰大数据

2010-10-19 15:04:20

IBM业务创新服务

2009-11-16 09:32:18

Interop大会企业开支云计算

2019-10-28 14:44:30

5g物联网人工智能

2012-08-23 08:56:36

IBM大数据

2009-05-26 15:35:04

IBM刀片CAE

2016-02-23 18:44:38

2012-08-23 09:47:31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