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病毒在繁衍
2005年的情人节那天,美国加州圣莫尼卡的一名电子产品迷在路过一家商店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手机上收到了一个连接请求,有人正要通过蓝牙发送文件给他。接受还是拒绝?这个年轻人看着自己的诺基亚6600智能手机,一时间不知所措。他并不知道,当时的这个文件就是后来被正式确认的世界上第一种手机病毒Cabir。
短短的几个月之后,Cabir迅速流传,蔓延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技术人员从2004年Cabir诞生以来的种种担心和判断,都渐渐变成了现实。据McAfee Avert实验室称,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球共发现了200种手机病毒以及衍生出来的变种。
手机智能的副作用
其实手机病毒的话题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2004年6月,Cabir病毒就已经在俄罗斯的卡巴斯基实验室中被研究人员发现,但当时大家都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黑客会涉足的领域”。由于早期的手机使用的都是各厂商自行开发的操作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系统结构也不公开,而为不公开结构的系统编写程序相当困难。即使你能编写出病毒程序,但由于不同手机采用的操作系统互不兼容,因此这些病毒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传播。
同时,在彩信出现之前,手机之间只能传播文本形式的短消息,文本中无法夹带可运行的代码,而且如红外、蓝牙等等连接技术在当时又极为少见,大多数手机就像一个个信息孤岛,再加上较早的手机没有足够的可写内存,手机病毒既无处藏身,也无法运行。
但当手机带上了“智能”这个标签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一方面是Symbian和微软Windows Mobile这两种开放架构平台逐渐走红,另一方面,通过MMS、手机与计算机连接的数据线、蓝牙、红外等方式,手机可以接收和发送的内容不再仅仅是文本消息了。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些功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都会有一块大容量的存储卡作为标配,手机病毒也因而获得了生存和散布的空间和条件。
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Cabir、PBSteal、Fontal、Bootton、Commwarrior、CardBlck等在内的14种手机病毒在Symbian平台上被正式确认,而安装了Windows Mobile系统的手机则由于相对较低的普及率,受病毒的危害程度也相对较低,迄今只发现了可使文件感染的Duts病毒和木马Brador病毒。
然而,由于和Windows一脉相承,那些在PC上肆虐的病毒自然也不会轻易放过Windows Mobile系统,巨头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各种无缝应用场景反而也给病毒创造了更广阔的破坏空间。目前,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约16万种与PC相关的恶意代码。与此相比,200多种的手机病毒虽然还不算多,但McAfee认为,今年手机病毒的数量将增长2倍。而自其得以正式定性以来,手机恶意代码的增长速度几乎就一直是PC恶意代码的10倍。
与此同时,可供病毒攻击的设备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据McAfee称,尽管去年在美国销售的手机和PDA中只有5%受到过病毒攻击,但到2006年年底时,这一数字将提高到7%,而到2009年更是会攀升至17%~18%。
“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手机病毒本身具备多大的威胁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趋势科技技术顾问齐军说,“手机硬件的进一步标准化,计算能力的逐步加强,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PC平台上病毒发展历史的翻版。”
英特尔早已开始为手机制造商提供芯片,微软针对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也早已统一成了Windows Mobile,也许不久以后,我们所看到的手机除了在外形上有所差异之外,其内部的硬件、软件都将毫无差别可言。这样的发展趋势虽然给未来的手机赋予了强大的计算机和数据交换能力,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也催生出了最适于手机病毒生长的温床。
病毒的种类有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繁衍出更多更难以对付的变种,我们每一位用户都应该提高安全警惕,谨防中毒现象发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