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IO几乎是令所有DBA谈虎色变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往往在数据量小的时候不出现,在数据量超过内存大小时,才陡然出现,令没有经验的DBA促不及防,也令有经验的DBA寝食难安。
传统的数据库架构对随机IO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传统数据库的核心通常是页级缓存、B+树、堆或索引组织表,这些机制,对随机IO的抵抗能力,都无一例外的可 悲的差。页级缓存有很强的“连坐”效应,就是为了要缓存一条有价值的记录,顺带可能要同时缓存百条无价值的记录。传统上这一点自豪的称之为 locality,是用来减少IO的,但往往会导致内存缓存的利用率很差。在记录的级别,应用的访问模式通常符合Zipf分布,其中10%的记录所占的访 问概率超过90%。如果我们用记录级的缓存,用相当于数据量10%的内存,就可以消除90%的IO,但用页级缓存,这10%的热点记录,很可能就分布在 70%的页面上,这样同样10%的内存,很可能只能消除可悲的30%的IO。B+树的情况也好不了,如果索引大于内存量,每次随机的索引搜索、插入和删 除,几乎都将带来一次随机IO(假设索引的非叶节点都在内存中)。
新的SSD硬件可以缓解随机读问题,但对随机写依然是无能为力。SSD的技术比较成熟了,期望它哪一天能魔术般的也搞定随机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从数据库架构上来想办法,谢天谢地,其实有很多办法,虽然未必能马上就用上。
先说记录的随机IO。之前已经说过,用记录级的缓存是很好的,我们NTSE的测试 表 明这一招很有效。但似乎不太有公开的数据库支持类似的功能。煺而求其次,大家可以用Memcached,但两者有重大区别。用Memcached时,很难 保证Memcached与数据库的一致性,除非用数据库事务来保证,但这样会导致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每个事务毫秒级的锁定。虽然数据库内置的记录级缓存也 需要用某种加锁机制来保证一致性,但这个锁定时间是微秒级的,并发度不可同日而语。但最重要的一点是,Memcached通常只能消除随机读IO,对随机 写无能为力。而数据库内置的记录级缓存,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数据库内置记录缓存的设计,常用的有几招:
1、最基本的一招是,如果要访问的 记录在记录缓存中,就不去读底层的堆文件。当然这是废话,如果不这样,那还叫记录级缓存吗?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记录缓存跟Memcached是一样的,还 不如用Memcached,更灵活。但接下来数据库内置记录级缓存的招数,基本上都是Memcached搞不定的。
2、如果仅仅如果更新命中了记录缓存中的记录,则只更新记录缓存,不更新底层的堆等存储。具体细化下来有UPDATE和DELETE两种,NTSE暂时只能搞定UPDATE;
3、 记录缓存里的东西,总是要有周期的持久化的,否则恢复时间不能保证。这个第叁招,就是持久化也就是把记录缓存中的脏记录dump出去的时候,不要去更新对 应的堆中的记录,否则短时间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随机读写,做法应该是像内存数据库那样,把脏记录用顺序写IO dump出来。NTSE就是这么做的,刷记录缓存脏记录时,我们先看看对应的页面在页面缓存中在不在,在,则更新堆,否则顺序dump到log中。
4、在更新时,可以只把UPDATE后的后像插入到记录缓存中,根本不去读塬来的记录,当然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后像是依赖于前像的那这招就不灵,但很多时候是可以用的,比如根据主键找到一条记录,不管3721把其中一些属性改掉。NTSE暂时还搞不定这招,有待改进。
记录缓存的这4招,消除数据库中记录操作带来的随机IO是很有效的。遗憾的是这不是必杀技,如果记录的访问确实的纯随机的就会失效,幸运的是这样的情况不常出现。
索 引的随机IO问题要更复杂一点。我们简单点,只说涉及到单个索引项的操作。传统的B+树,无论是搜索、插入还是删除(更新相当于插入+删除,就不额外讨论 了),理论上都是O(log(B)(N))次IO(其中B是页面包含的键值数,N是总键值数),但实际情况下可以假设非叶节点都在内存中,因此是1次 IO。磁盘一般只能有每秒几百次随机IO,因此对大的索引,每秒只能有几百次操作,这个性能真是低的可怜。B+树是70年代的老怪物,但直到今天,大多数 数据库里仍然用得是它,但实际上,有比传统B+树更能对付随机IO的东西。
1996年,P O'Neil等提出的 LSM-Tree 是一个重大 突 破。LSM-Tree主要有两种变形,最简单的LSM-Tree,是一个内存中的小索引加上外存中的大索引,更新先缓存在小索引中,再批量更新到大索引, 这样就有望合并对属性同一页面的多次更新的IO。复杂的LSM-Tree,是划分为多个level的很多的小索引,每个level的大小,近似的是前一个 level大小的r倍,如果一个level有r个小索引,则合并形成一个下一level的较大的索引,这样随机插入或删除的平均IO开销可以降低到 log(N)/B次,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带来的问题是,搜索的时候,就要搜索这么多个小索引,而这样的索引会有O(log(N/B))个,那是可能有几 十个,搜索的性能就可能下降几十倍,这往往也带来问题。LSM-Tree已经有不少的现实应用,BigTable、Cassandra、Lucene等这 些用的是复杂的那种LSM-Tree,InnoDB的change buffer可以说是那种一大一小的简单LSM-Tree。NTSE想在做多版本事务的时候顺便实现change buffer。
2000年,MA Bender等提出的Cache Oblivious B-Tree 是第二个重大突破。这个跟LSM-Tree有些类似,也是索引从小到大分成相邻大小翻倍的多个索引,因此随机插入或删除的平均IO开销也是log(N)/B次,但它用了Fractional Cascading 的技术,使得搜索的性能较传统B+树相关不多。虽然论文发表了10年了,这种索引似乎现在只有TokuDB 一家实现,它是称之为Fractal Tree。我们拿来试了试,效果果然出奇的好。
有没有可能将来搞出一个比Fractal Tree更好的东西呢,遗憾的是如果硬件不发生根本改变,已经证明Fractal Tree已经是最理想的了。
但LSM-Tree或Fractal Tree,其实只是消除索引的随机插入和删除带来的随机IO,对随机搜索没什么帮助。这个剩下的索引的随机搜索问题比较复杂,要分解来看。一种是真正的来自于应用需求的搜索,另一种是检查唯一性带来的搜索。这两种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对于真正的来自于应用需求的搜索,处理还得借助于记录级缓存类似的技术,但这时变成索引项的缓存了。InnoDB中的Adaptive Hash Index就是这个东西。但对检查唯一性带来的搜索,Bloomfilter是个好方法,经常可以消除98%以上不必要的检查。所以BigTable里就 用。但对传统B+树由于索引是实时更新的,Bloomfilter不好用,对Fractal Tree,索引是在merge的时候再批量更新的,可以用Bloomfilter。我们试了TokuDB,根据性能表明看,它对索引性索引的随机插入,也 能轻松对付,估计也是用了Bloomfilter类似的技术。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机IO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技术可以 解决的。然而,现实是悲摧的,我们经常在用的主流数据库,无论是商业的Oracle、DB2、SQL Server,还是开源的MySQL、PostgreSQL,都基本上还在用最老土的技术,InnoDB里搞了一点change buffer,就能让人津津乐道半天。NoSQL系统走在前面,用上了LSM-Tree,但也并不是***进的,搜索的性能经常令人担忧。在索引这方 面,TokuDB走在前面,但还没为大众接受。记录方面,不清楚为什么大家不作记录级缓存,这不是很难的事,莫非认为用Memcached就可以了,“因 为善小而不为”?
相信未来,总有改善的一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