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用85亿美元现金收购网络电话公司Skype,这是微软公司历史上***规模的收购。
很多围观的人认为这个价格太贵了。但贵不贵关键还是要看微软怎么想:Skype有6.63亿注册用户,这些用户还习惯于消费这个产品(800万名付费用户),如果把Skype嵌入到电脑、xBox和手机中,将是一个很***的用于交流的产品,与发展这么多年但用户体验始终不佳的MSN相比,这是一个***的飞跃。所以85亿美元应该说不贵。
如果与Facebook、QQ做对比,那微软85亿美元就显得更便宜了。Skype的注册用户规模和Facebook差不多,少于腾讯的10亿注册用户。但现在Facebook的估值是850亿美元,腾讯的市值(5月13日)是517亿美元。
Skype的出现曾被认为是一场***的革命,会彻底颠覆传统电话公司。因为Skype可以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以超低的价格与传统电话用户通话(如中国打电话到美国不到0.2元/分钟)。这个软件最初由三位爱沙尼亚程序员Ahti Heinla、Priit Kasesalu和Jaan Tallinn开发,瑞典人Niklas Zennstrom和丹麦人Janus Friis在2003年创立了Skype。
但换个角度想:Skype面对的越来越是一个免费市场,它当年具备的革命意义,对运营商高收费的颠覆已经过去了。iPhone如今与运营商捆绑在一起,但照样把免费的Facetime当成一个重点应用,运营商不在意这一块话费收入的减少,而Gtalk、QQ包括同样有并购之意的Facebook推出一个即时语音聊天的工具并不难—它们已经推出了。如果Facebook愿意推的话,恐怕运营商还会为它大开方便之门,谁不想傍着Facebook啊?当年革命形势变?了。
所以这个时候看,究竟85亿美元买的是什么:盈利企业?用户量?还是未来的杀手应用?看起来只有一个用户量是有价值的。我们这篇文章探讨的重点也在这里,这个革命性的有杀手应用的公司,为什么便宜?细究起来,它还真是一个悲剧。
为什么有这么多用户还亏损?
作为一个革命者,Skype在商业模式上没有任何创新,而是完全照搬传统电话公司的通话付费模式,更要命的是Skype仅在用户从电脑拨打到电话上时才收费,其他均不收费。这个模式最***大遏制了Skype收入规模的增长—注册用户规模越大,用户之间同时使用Skype的几率就越大,而同时使用Skype的用户双方都是不需要付费的。
还有一层关系是,它与运营商是竞争对手,但同时又依附于运营商的网络,所以运营商的态度决定了它扩大规模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它被遏制,最有可能产生收入的那一群人(非PC用户)是无缘这个产品的。颠覆者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增加收入的扩张路径掌握在竞争对手的手里,使得扩张的路径只能是越来越导向免费。
这么多用户,为何得不到高估值?
还是要从尴尬的收入说起。去年Facebook收入18.6亿美元,腾讯是30亿美元。而Skype去年收入8.6亿美元,净亏损700万美元。700万并不多,应该说处于盈亏点附近,但问题是商业模式又过于清晰,用户又愿意付费,所以它的创新动力—比如挖掘用户的数据价值—始终不足,过于清晰的模式不是好事。
可以对比的是QQ,它在沟通方面完全免费,所以迫使腾讯不断想办法增加新的可收费应用,但显然Skype在这一点上表现得不够充分。
它为什么总是被卖来卖去?
对啊,这个问题可能是最关键的。Skype成立于2003年,但eBay两年后就以31亿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2009年创始人Zennstrom联手Silver Lake PartnerseBay等投资人以20亿美元得到了skype70%的股权,如今skype又被卖给了微软。创始人似乎对掌控这个公司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所以这个问题还可以视为:为什么创始人不在意主动权?
被卖来卖去在商业世界尤其是互联网业不少见,但关键是,Skype被卖来卖去的原因很可能是,它只是一个提供很好的“辅助功能”的公司。
就连运营商都已经不把语音收入当作重点了,原来归属于各大公司的即时通信工具从视频入手也早就把通话功能视为增值服务的一个简单功能,Skype的未来前景也是有问题的。
而这个辅助功能在上一次被卖的时候就注定了,ebay购买Skype目的是让eBay的买家和卖家用来商讨买卖。
未来到微软那里当然也一样,它一定还是一个辅助功能。
互联网世界,没有技术就没有未来。
回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问题,三个选项,缺了一个互联网服务公司通常有的一个:技术。
为什么有这么多用户,Skype却只是提供辅助功能?除了通话外,我们可有听过Skype太多的技术方面的消息吗?它不大像一个技术公司。而在这个市场里,没有技术就没有未来。
所以在Skype那里,用户们只是在打电话,没有技术人员在研究怎么让这些用户再多做一点什么事(谁让商业模式太清晰了),也没有技术人员去研究用户行为,所以也不是一个发布广告的好地方,更谈不上社区,我们前面说过的没有创新动力—去看看那些领先公司都在做什么(这期封面故事也在说这个事)。换句话说:拍照不是目的,打便宜电话不是目的,搞SNS也不是目的,那个数据挖掘,那个数据库才是目的。
终于说到我最想说的了。目的。这个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从前面我们分析,我们看到,它是一个技术公司,但在技术创新上动力不足;它不断地被大公司买,大公司各怀心事,都指望着拿它来补充自己增加粘性;它的竞争对手们已经不在意它的挖墙角了,革命形势已经完全变化了,它还是一个提供打便宜电话这种服务的公司,它比Verizon、AT&T这些运营商更晚意识到形势的变化;还有,Viber之类的免费服务已经爆发流行了……
哦,还有那个创始人,他也不在意这个事。对,这是根本,你想不出它的目的,创始人似乎也没认真去想。它是一个没有愿景、没有目标的公司。
很多时候战略看起来是一个很空的词。但是当这个公司已经有了杀手级应用、有足够的用户粘性;这个公司已经有了让所有人羡慕的庞大用户群—那么它一定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有愿景有目标。
想一想历朝历代的那些农民起义吧。从颠覆者的角度看,革命似乎都已经成功(电信运营商如今已经不敢指着打电话收高额通话费了),但陈胜吴广们的公司都没有成功—可惜Niklas Zennstrom没有生在中国,他不知道,如果没有战略,如果没有愿景和目标—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商业也是一样的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