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系列笔记本是索尼VAIO产品线中比较经典的系列,它与性能超群的Z系列不同,S系列的设计理念一直是提倡一个“平衡”的概念,通过外形上美观的便携设计与主流的性能搭配相结合,让用户在娱乐需求和商务应用上都适用。而正是因为看重13英寸的发展趋势,索尼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研发的投入将S系列上,才树立起现在在13英寸商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因此我们经常能够在13英寸的机型中看到许多经典的设计。
2004年的S一代,也是业界第一款13英寸笔记本电脑,随后2006年的SZ系列、2008年的SR系列,到2010年的S1系列,索尼都将最领先的技术植入到S系列之中,例如碳纤维材料、双显卡切换、全高清屏幕和raid 0固态硬盘等等,同时独特的设计DNA也引领者同时期的商务本的风潮。
索尼S系列的演变历史
SD用上了一体的合金面板
而在SD系列出现之前,大家最为熟知的索尼VAIO的设计DNA就是经典圆柱型转轴、上浮式的掌托、圆角处理的边角,以及比较常规的分离式的电池,这些在前一代的Y系列、S1系列和F1系列上都可以看到。而对于刚刚登场的SD系列来说,全新的设计理念将以前的风格统统改写了:全新六边形轮廓、超薄内置电池、后置散热口和一体式铝合金面板,这些VAIO新的设计DNA则由新的SD系列率先诠释,而这些耳目一新的设计也绝非是一种天马行空造就出的。
从索尼S系列的发展史看SD系列的新DNA
一种传统的颠覆并不是靠一时之功,特别是索尼这样对自己产品DNA特别考究的厂商,每次产品的演化靠的是对用户未来需求的把握。而SD系列此次的转身虽说创新面较大,与前一代的S1系列相差较远,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索尼VAIO的经典中找出许多影子,这次的更新是一种对于经典的再造和创新。
505到S系列的进化图
知道索尼笔记本的人恐怕很少不知道索尼的505系列,505是VAIO笔记本电脑中历史最悠久的系列,也是VAIO品牌精神的象征,自1997年VAIO诞生起一直发展延续了7年6代产品,直到2004年才退出历史舞台。而在505家族中V505可以说是S系列的老祖宗,V505依靠原先的设计优势过渡到迅驰版本,并采用当时轻薄机型中最高端的ATI Mobility Radeon 9200独立显卡,性能、移动性和舒适度得以完美结合,在内置光驱和采用高性能硬件的同时竟能实现比光驱外置的R505更轻更薄。
从V505发展来的索尼S系列继承了V505功能齐全、性能强劲的精华,升级为13.3寸贵丽屏宽屏,电池续航能力更强,重量和厚度上面也更具优势,成为一种商务“平衡”概念的领导者。自此S系列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和熟知,接下来从2004年的第一代S系列,到2006年的SZ系列、2008年的SR系列以及2010年得S1系列都将这样的理念进行了延续和翻新。
2004年的第一代S系列
第一代S系列关键词:首款13.3吋笔记本、高分屏、高对比度、轻薄长续航
2004年推出的索尼S系列是全球首款13.3 英寸宽屏笔记本,采用1280×800的16:10的屏幕,此屏幕采用了高效能面板的新技术,使亮度超过了一般液晶屏的2倍,对比度也大大增加,对于色彩的还原更加真实,特别适合庭娱乐功能。整机加电池重量仅为1.89千克,而且电池续航时间达到4小时以上,这样的配置在当时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2006年的SZ系列
第二代S系列--SZ关键词:OLED超薄屏幕、集成与独立双显卡设计、后置散热孔、安全性能
VAIO SZ重量只有1.69kg,键盘手托及VAIO黑色Logo都使用了拉丝处理,极富金属质感和视觉冲击力。屏幕采用了OLED超薄屏幕,顶部加入了30万象素摄像头。显卡采用了集成与独立双显卡设计,可以通过按键实时切换,SZ将散热孔设计在了笔记本机身后端,触摸板下方加入了触指纹识别系统,安全性能还引入了G-Sensor硬盘震动保护。
2008年的SR系列#p#
第三代S系列--SR系列关键词:平衡概念、圆柱型转轴、流行色彩
索尼SR系列带电池状态下重1.86kg,以极富动感的流行色彩作为主要色调,外壳依旧是采用了镁铝合金材质,在获得轻便移动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加优秀的散热和坚固性,屏幕为1280x800的分辨率和16:9的显示比例。采用了圆柱型下沉式转轴,这种转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稳固屏幕的同时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机身的高度,而在转轴的左右两端则是相当有创意的设计了电源接口和电源开关,并且电源开关在机器工作的时候会发出绿色的光芒。
从这样的回顾中我们发现,其实今天的SD的现在的DNA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翻新,它的DNA中也含有经典的影子,例如S第一代的全内置和轻薄长续航、SZ的双显卡设计和后置散热口以及指纹识别、SR系列的平衡概念和流行色彩,这些都在SD系列上得到了呈现。
四代S系列对比 看新SD系列外观的演变之路
说到新的SD系列的设计DNA,“六边形轮廓”是一个被贯穿到底的元素,不仅开关外形改为六边形,屏幕合上时,机身侧面轮廓也呈现出这样的六边形,同时在一体化的铝合金键盘/腕托部分,以及下沉式键盘区贯彻了这一设计风格,整体显得更加凸显出高贵、阳刚、高端时尚的理性气质,同时也更有利于加强整机的结构强度。当然“六边形轮廓”只是SD系列的设计DNA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再来仔细的对比S系列五代机型的外观,将其进行对比也会发现SD新的外观也蕴含着S系列机型的经典特征,老机型的部分设计思路也会在SD上继续沿用。
S几代摄像头造型对比 摄像头是从SZ系列开始的
由于摄像头的搭载是从SZ系列开始的,而SD系列与前几代相比更加简洁,视频指示灯在未开启前是隐藏的,而麦克风也被移到wifi开关右侧。
S四代触摸板对比,可以看出触摸板越来越大了
而通过这几代机型的触摸板的对比可以明显的发现,越往后触摸板的面积越大,这说明触摸板目前的思路就是更多的代替鼠标从而进行更便捷的操作,而这款SD系列的触摸板也支持多点触控的操作。
S系列四代机型键盘对比 索尼巧克力键盘逐渐成权威
而键盘的演变图我们就可以看到索尼标准的巧克力键盘是怎么逐步形成的,从最初S16系列的X架构开始,到了SR系列巧克力键盘经过这几年的考验就已经成形了。
S系列四代机型快捷键对比 快捷键不再是单一的排列 更会考虑用户的操作
S系列四代机状态灯 S系列的状态灯分布更广泛,也不再是单纯的排列组合
在快捷键和状态灯的设计方面,由于S系列的定位一直说商务娱乐的平衡概念,独显集显切换按键在SZ系列上就已经有了,也比其他笔记本更多的快捷键,而新的SD系列的快捷键可以说进行左右分布,融入了新的设计思路,而不是仅仅的单一排列。
S系列四代机型扬声器对比 SD与SR的设计类似
扬声器的双排孔设计在SR系列上就定型,在S1和SD系列上都得到沿用,网状的扬声器外观被索尼的设计师抛弃掉,可能这样的简介设计更加符合SD的商务的简洁风格。
S系列四代机转轴设计,可以看出SD的转轴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
我们可以从这几代S系列机型的转轴设计可以看出,由于SD系列的轻薄设计考虑,特别是将电池变薄并内置,也解放了机身背部一部分空间,而新的转轴设计算得上一种创新,也将继续引领一股潮流。
SD是四代S的融合 也加入了X与Z的元素
从外观上我们已经从新老S系列的机型中探寻到SD上面经典的影子,而在内部架构的设计上,由于SD系列将散热口重新安排到了机身的后侧,所以电池改用了内置的平板式的标准电池,这一点与之前X系列的设计颇为相似。并且此次SD系列将机身重量控制在约为1.72千克,厚度控制在23.9毫米的范围,同时必须内置标准电压处理器、独立显卡和全内置光驱。所以要求机身内部构造安排的非常合理而紧凑,因此全功能超轻薄的Z系列及超薄的X系列的相关设计技术就可以完全移植过来。
X系列的内部设计 电池也在机身掌托处下方#p#
为了让SD在机身轻薄的同时内置诸多元件,保证电池的续航时间,在电池、硬盘和光驱的大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必须把主板做到最小最薄,同时散热性能要好。所以我们在SD的内部结构中可以看到在X系列中采用的超薄风扇,Z系列中采用的高集成的主板、一体的铝合金面板等等。
X系列的超薄散热风扇
X系列的主板设计
Z系列的主板设计
SD系列的内部设计
我们可以从三个系列的内部构造对比中看出,SD系列的主板设计吸取了X系列的超薄与Z系列的高集成化的特点,很好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将性能与轻薄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如果不是有了几大系列的技术融合,SD的诞生恐怕也没那么快。
SD系列外观赏析 又是一款VAIO经典机型
我们从索尼SD系列的演变与对比中探寻了S系列设计DNA的演变,现在我们再来完整的欣赏一下这款机型。
SD19目前共有5种配色,粉色在商务本中并不常见,按照索尼的习惯,后期还会增加色彩样式
SD系列依旧采用了13.3英寸的屏幕
屏幕最大开角135°
SD系列前后的厚度基本一致
电源灯也进行了改进,无论是开机还是待机都能很好的监测
SD的C面上方分布了一系列的快捷键,显卡切换键也再次加入了S系列之中
光线感应器背光键盘
索尼SD19的绝大部分接口都分布在机身右侧,包含1个记忆卡读卡器、1个SD读卡器、1个安全锁孔、1个VGA接口、1个HDMI接口、1个USB 3.0接口和2个USB 2.0接口、1个RJ-45网线接口和电源适配器接口,多达9个接口分布在仅有13.3英寸规格的机身右侧,看起来接口阵容相当强大,不过在外接设备较多时这样也容易造成不方便的情况,耳机接口单独设计在左侧的转轴处确实是有些另类了。
机身右侧庞大的接口阵容 双读卡器 USB 3.0接口是亮点
机身左侧布局
SD与S13机身四周对比 SD更薄,前后厚度均匀
六边形的尾部转轴有一股硬朗的工业美学
后置的散热孔不会尽可能减小
只有拧开背部的几颗螺丝卸下背板 才可以看到电池和硬盘内存
SD19采用了4400mAh的超薄大容量锂聚合物电池
标配的内存和电池 内存为板载
我们回顾的索尼S系列的外观演化之路,也评析了新的SD的外观特点,而之前我们与SD的设计团队--索尼集团VAIO第一事业部设计一部总经理林薫的对话中也得知,VAIO对于移动产品的定义是基于用户的移动生产率而产生的,生产率=移动性+性能,如果要让用户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必须做好便携和高性能这两个要素,才会大幅的提升用户的生产率。性能上更快,而新的S系列的外观从我们这样的分析来看也是基于这种DNA的理念来设计的,这样的工作美学设计相信会让不少人更喜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