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橡皮人 我的梦想不开花

开发
你是不是觉得新人只会异想天开,其实什么都不懂?是不是即使一年没受到任何表彰,也觉得无所谓?你是不是无论大小会议都要走神?要是这些“症状”你都符合,哈哈,你已经蜕变成职场“橡皮人”。

  “心中有火,面上成霜”,有人这样描述职场“橡皮人”的状态。遭遇不公平不如意,感到恼火又反击无效,只能用沉默来表示无声的对抗,日久渐趋麻木,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这样的人,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身为管理者,怎样避免下属“橡皮化”?身为员工,该怎样及时调整心态,保持进取心?

  知足常乐,找回激情

  ——强尼(总监)

  我也曾经是一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橡皮头”,消沉了大概一年时间。

  那是五六年前,公司空降来一名某领导的亲戚。适逢公司内部调整业务板块,为了给她腾出一个***岗位,部门经理大笔一挥,把我和另一个业务员同时踢出局,塞进新成立的一个部门,让资历最浅、背景最弱的我们,去啃一块吃力不讨好的硬骨头。改革名正言顺,不过其中的猫腻人人心中有数。

  突然接到一纸调职通知,我们都愣了。另一个业务员是个小姑娘,手握通知,当场掉了泪。我也很受打击,虽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是公司里的一颗螺丝钉,但部门经理和老总不征询本人意见,甚至连一声招呼也不打,就把我们给打发了,这也太不尊重我们了吧。

  同事没去上一天班,人家通过婆家帮助,立马在另一个公司找到了一个不错的职位,直接收拾东西走人了。我没那个好运气,老老实实去新部门报到,不过,心中这口怨气总是忍不下。再加上新部门的业务暂时没理顺,从经理到员工干起活来都有点像无头苍蝇,所以,我整个人也失去了精气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起日子来了。

  心情不好,自然什么都看不顺眼,上班应付了事,下班回家则向妻子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一开始,妻子还好言安慰。后来也烦了,批评我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嚼同事的舌头——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妻子昔日正是因为崇拜我才会和我恋爱的呢。一场争吵,让我俩的关系变成冷战状态。我十分难过,开始反思。

  一开始,是被迫不敢在妻子面前谈论单位的八卦,讽刺同事的无能,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后来我发现,是非说得越少,自己的心态越平和,不再执着于过去的不快了,对工作、对周遭的人和事能够以平常心看待。

  知足才能常乐。心平气和之后,我重新找回了工作的乐趣,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不是为了上司,而是为了自己:业绩好才能让自己、让家庭得益。

  心态决定成败。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又生龙活虎起来,沉淀了很久的能量一下子爆发出来,业绩直接上升,签下不少大单,不久升职加薪,妻子也夸我进步很大。

  找到那些“破窗”

  ——艾凯(文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放在帕罗阿尔托德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德的那辆,摆了一星期也没事儿。这时候,心理学家用锤子把车窗玻璃敲出个大洞。呵呵,不出几小时,这辆车也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和犯罪心理学家提出“破窗理论”。也就是说,一座建筑物,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窗户玻璃,而这扇窗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心理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去打破更多的窗玻璃,纵容自己去破坏这个建筑物。于是犯罪就滋生了。

  这个理论从另一方面说明,环境是多么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不少“橡皮人”。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如此“橡皮”?也许是受到不公平待遇,做得多,成绩好,可是升迁的总是别人,于是牢骚满腹,“橡皮”了。

  除了从个人身上找原因,更应该从环境中找原因。根据这个“破窗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一个团队中如果出现一个“橡皮人”,团队领导就应该思考“破窗”在哪里——是他自信过了头受到挫折,还是真的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一个团队中不少人说怪话、发牢骚,这个团队所处的环境肯定出现了不止一个“破窗”,这更要从组织制度、团队文化和整体心态上找原因。找到了,赶紧把“破窗” 补上!

  被排挤的“橡皮人”

  ——夏雅俐(心理咨询师)

  “橡皮人”的现状,往往是多年的职业倦怠造成的,在一个机关或公司做了很多年,似乎也没太多上升空间,反正就这样混着,也吃不了太大的亏,于是连侥幸带偷懒地“苟且偷生”着。

  可是,这样的平衡是稳固的吗?万一被打破,“橡皮人”受得了打击吗?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40多岁了的男人,自己觉得在那家公司里,算不上劳动模范,也绝对不是落后分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然而,不可思议的事却在他身上发生了,让他非常愤怒!原来,去年年底,他被借到外地分公司一个月,部门里照例在年底评选先进,同时还必须要评出一个“不合格”员工,由大家无记名投票 ——由于他不在场,就被“推举”成“不合格”!

  奖金被扣是小事,关键是,他觉得有两个同事表现比他糟糕,还出过大的纰漏;另外,他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履历上有这样一个“污点”。去问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一口咬定是民主投票;去找人力资源经理谈,说两个星期给他答复,却迟迟没有回音。

  他的生活大受影响:无法在那样的团队里上班,在家也闷闷不乐,想到自己的冤屈,吃饭睡觉都不香。他对咨询师说,要是人力资源部不给予一个正当的答复,他就要在公司内外狂贴“大字报”!

  我在询问中发现,此君是一个典型的“橡皮人”,从没犯过什么大错误,工作都在做,只是不那么积极,没落在***也从没争过先;在人际关系上,有点自恃为“老员工”,不太把部门经理放在眼里,经理对他有“指挥不动”的感觉。实际上,年终考评虽是所谓“民主投票”,其实也反映了经理的意思。虽说人力资源部承诺去调查,可调查的结果会有利于他吗?我让他自己琢磨一下。他自己也觉得,就算调查了,部门同事肯定一口咬定是“民主评议”的结果,程序是公正的。

  显然,这是一个“橡皮人”被边缘化、被排挤的故事。他的处境很被动,要走出困境,必须要挑战过去的“橡皮”思维模式。

  首先,咨询师跟他一起讨论,帮他寻找解决办法。他发现,如果带着情绪、采取极端方法来表达不满,公司所有人都会认为他不对——“本分”了那么多年,突然疯狂爆发,道理上还站不住脚,对他自己当然不利。其次,积极解决问题,人力资源部不来找自己,自己可以去找他们啊,好好谈谈。第三,打破他一贯遵守的“等级观念”——万一人力资源部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去找总经理,当然着眼点要更高:不仅针对自身的不公正待遇,还要从完善公司考核制度的角度提建议。种种方案,让我看到了他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想,他已经不甘于再做一个“橡皮人”。

  越级上诉

  ——葡萄架(通信业)

  很多年前,我不谙世事,无意间得罪了顶头上司马森,职场噩梦就此开始。

  当时系统内就我分管的工作举办培训活动,理所应当我参加,马森却不通知我,安排不相关的人去了。召开公司专业会议时,我负责的项目要进行汇报发言,材料安排我写,会开过,我才知道,马森找了根本没参与该项目的同事汇报。

  我曾试图与马森沟通,马森不停地跟我打马虎眼,直说我多心了,这些安排只是为了照顾新婚的我。

  就这样被马森晾在了一边,一晾就是两年。这期间马森一直在培养能接手我工作的人。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却没有任何办法——我舍不得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个正式编制,考虑再三,放弃了离职的想法。

  那段日子,我表面坦然,佯装坚强,对同事投来的同情目光和欲言又止的表情,用微笑抵挡。对工作,我努力平息自己内心的渴望,马森不安排任务,我就自得其乐地上上网,看看报,打打电话……人越来越麻木,公司的任何活动都激不起我的兴趣。以前,每当看到受表彰的红头文件,总会羡慕不已,希望自己的名字有一天也能印在上面。那段日子看到这些,我轻笑,心中泛不起一丝涟漪。

  在公司里,我像只温顺的小绵羊,回到家脾气却异常暴躁,无来由地生气发火,老公常常不解地看着我:这是我以前认识的你吗?

  如果不是偶然接到同学的电话,或许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学在电话里说:同一岗位上的工作,绝对不能超过5年。你为什么不直接找主管领导试试换岗呢,你对工作一直很有想法,我就不信你甘心一辈子这样。

  是啊,虽说我没啥远大目标,但从前的我对工作也算有激情,工作确实能让我满足,带给我快乐。

  思忖良久,我鼓起勇气,***次越过顶头上司马森,直接来到总经理办公室。

  你们知道总经理***句话说什么吗?他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来找我呢?”

  我调换了部门,马森也无可奈何。从此,天空变得湛蓝,早上不用闹铃我也能主动起床,繁忙的工作反而让我充满激情。

  回想那段难熬的日子:天是灰蒙蒙的,觉是睡不够的,那些自我安慰的话,也全是自欺欺人的。

  挑动年轻人“互斗”

  ——金桂(职员)

  前两天,看了一场电影,名叫《歼十出击》,讲的是空军的一个年轻的副师长原以为自己在干部调整中,一定会扶正,但没想到上级派来了一个新师长,让他的升职计划成了泡影。他非常不服,因为训练问题,和新师长争执不断,偏巧,新师长也很有个性,对他没有半点迁就,两个年轻气盛的人竞争得不亦乐乎。就是在这种激烈的较量中,新师长有了对手,副师长有了目标,两个年轻人在互相刺激中,都有了进步。后来组建新师,副师长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师长。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们单位的一些往事。

  小张刚到公司的时候一腔热情,总爱提一些建议,科长明知他的想法异想天开不可行,还表扬他,我们都有意见。科长说:“能提出建议,说明他动脑子了,你们越气不过,我越抬举他。”后来,我们逐渐明白了科长的苦心:他是用小张身上的冲劲,来搅动我们办公室的一潭死水。第二年,科长又要了一个大学生小王。两个青年产生了一些矛盾,我们都觉得应该给他们和和稀泥。可科长却时不时地火上加油,我们都觉得科长不地道。后来,小张当了副科长,挤兑小王,科长又骂小王不争气:一样上大学,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小王被骂急了,工作上总是憋着一股劲。小张面对小王这个强劲的对手,也格外留神。两个人在较量中,都使出了十二分的劲头。科长乐了,他说:“一个办公室不怕竞争,不怕有矛盾,就怕一潭死水。如果员工全是蒸不烂、煮不熟的主儿,这个办公室就死定了。”

  后来,小张当了高管,小王当了经营科长,两个对手却一起感谢他们的老科长。如果当初科长一团和气地抹稀泥,小张和小王就没有了较劲的氛围。较劲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小张的成功刺激了小王,小王的聪明又制约着小张,两个人一起使劲,潜能得到了***的开发。

责任编辑:韩亚珊 来源: 新民晚报
相关推荐

2010-11-17 10:31:12

职场

2019-11-04 16:21:47

戴尔

2020-08-06 16:55:37

虚拟化底层计算机

2020-02-07 09:49:23

职场企业疫情

2009-04-23 09:11:49

职场IT人求职

2010-12-08 11:36:54

职场

2014-08-01 11:05:19

2010-12-14 11:34:29

职场

2018-05-16 09:00:00

人工智能实体经济长三角

2010-12-01 11:33:17

职场

2010-09-01 11:16:53

职场

2010-11-08 11:39:19

职场

2017-09-12 12:13:57

梦想 咸鱼

2009-03-23 10:48:13

职场前途错误想法

2010-10-19 11:07:57

职场

2009-04-13 08:46:07

盖茨慈善梦想

2018-03-06 13:25:49

人工智能机器人家庭教育

2020-03-16 13:45:01

IT企业技术

2015-09-24 16:32:49

边走边看

2020-02-22 14:06:21

华为阿里职场历程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