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十二五” 规划开年之际,IBM在京召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2011年度策略发布会。大会以“纳百川、行天下、融智慧”为主题:回顾和展望了IBM软件集团成立十五年以来“兼容开放与自身创新并举”的发展路线;明晰了IBM“智慧软件?智慧行业”这一行业深耕战略;并再次强调了其一贯坚持的“共同创造、一起分享” 的渠道策略。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胡世忠先生、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IBM全球新兴市场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副总裁Fiona McMaster女士等IBM高层出席发布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国人和业界开始对“十二五”规划倾注更多期望。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为此,国务院列出了“十二五” 期间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软件业荣列其中:规划初步确立了“十二五”期间软件产业的目标,即到2015年软件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0%,占电子信息行业收入比重超过20%。IBM将软件视作是一种能够提升业务价值的战略性业务资产:软件被用于创建更高能效的世界,驾驭信息爆炸,与数亿万计的设备实现通信;同时软件还不断促进产品差异化,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胡世忠先生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的软件产业保持了年均38%的迅猛增长,被誉为中国软件发展的‘黄金十年’。刚刚走过十五年的IBM软件集团不但是全球和中国软件产业成长见证者,同时也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家和成就行业辉煌的实践家。进入中国以来,IBM凭借其高瞻远瞩的洞察力,贡献其全球商业管理理念和技术研发实力,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软件行业倾注智慧力量,支持中国软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各领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业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IBM软件集团期望能够与中国业界一起创建和见证软件产业又一个黄金十年。”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2011年策略发布会
软件辉煌十五载 兼容并包创新路
1995年,IBM开始拓展软件和服务领域的业务,踏上了从海量业务到高价值业务的转型之路。如今IBM软件集团已然走过十五载,已经发展成为IBM增长速度最快、创造利润最多的部门,其在IBM战略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2000年以来,IBM软件业务的利润增加了两倍,2010年更是占到全公司利润的44%。
同时,IBM软件在业界的地位也日益凸现:多年兼容并包的收购政策以及对产业的深耕细作,使得IBM软件拥有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中间件产品家族,并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在中国,IBM软件拥有最广泛的用户群,连续多年荣冠大中华区中间件市场。
近年来,在“智慧的地球”的战略驱动下,IBM持续加强对其快速发展的软件业务的战略投入:自2001年以来,IBM已完成了对70多家软件公司的收购;从2007年至2009年,IBM投入82亿美元用于软件业务收购,同时也投入95亿美元进行软件产品研发。2011年,IBM的主要收购目标将会继续集中在软件公司,在未来五年计划的收购资金将达200亿美金。其收购的每项软件都体现出专业、开放和随时可用的特点。这些战略特点为推出契合特定客户需求的实用功能和解决方案提供了条件。
对此,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产品销售总监林鸿昱先生表示:“在2011年,市场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业务分析、云计算、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等领域将会成为主要热点,而这些也是我们选作目标并大获成功的领域。IBM的战略投资都是围绕着客户需求而进行的,通过收购满足客户所需,丰富自己的产品组合。通过满足这些需求,IBM软件可以支持创新,推动更好的业务成果,帮助客户创建智慧企业和智慧的地球。”
融聚软件智慧 力促产业升级
目前,全球各行各业都正在部署日益智能化的软件、系统和产品。软件可以帮助企业利用预先创建的行业框架开发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重用现有的行业解决方案,确保解决方案符合业务运营需求,还能快速适应业务环境中多变的各项需求。
目前,IBM软件业务在中间件基础上更加关注于业务流程和业务成果的跨品牌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2011年,IBM软件集团将继续夯实行业领导力、践行行业为要的长期承诺。结合中国行业的特定需求,IBM软件集团提出“兴产业,促转型”、“惠民生,创和谐”和“勇创新,赢未来”三大主题,着重围绕产业转型、惠及民生和技术创新三部分加大投入与创新力度。涉及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包含:金融、电信、交通、能源、智慧城市与医疗等,同时也将云计算、电子商务和业务洞察等领域加大创新,将IBM丰富的行业洞察与前沿技术完美融合,为本土行业客户提供切时所需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帮助它们更好地抓住智慧的转型机遇,实现成功转型。
同时,IBM公司还不断发展的全球研发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网络,提供软件技术、业务流程和行业解决方案方面的丰富知识和专门技术。目前,IBM软件中国开发中心拥有面向不同行业“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结合中国行业客户特点定制行业用户解决方案,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4项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
对此,IBM全球新兴市场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副总裁Fiona McMaster女士表示:“IBM深刻地意识到软件对于智慧的行业解决方案至关重要。而能否加速不同行业的创新和推动有效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能力管理好智慧软件的高效交付。IBM软件会坚持以根植行业为核心策略之一,期望融汇软件的智慧,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用户能够应对各自所处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帮助行业用户提高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合作共赢行天下 渠道策略得人心
在当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中,IBM和广大客户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与技能更加精湛的合作伙伴携手,构建和实施彻底改善业务运营状况的解决方案,可以带来更为出色的业务价值。因此,IBM帮助广大合作伙伴发展技能,与他们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支持他们实现价值、驱动增长。
2010年是IBM软件集团的“合作伙伴之年”,一年来,IBM不断加大行业投入,通过构建行业解决方案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为那些致力于“提升价值”的合作伙伴提供拓展行业应用的机会;与此同时,IBM软件通过与区域合作伙伴牵手,坚持区域合作伙伴主导模式,持续扩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区域版图,在中小市场的拓展举措也取得了良好收效,而合作伙伴也凭借IBM软件渠道的资源,在区域市场获得了竞争优势。
2010年底,IBM软件集团正式推出Easy Blue计划,通过在软件营销策略创新、业务合作伙伴优势整合以及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等三大领域采取一系列切实举措,确保生态系统成员彼此间能通过更为简易(Easy)的方式开展业务合作,获得更高业务价值,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实现合作共赢。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渠道及工商企业部总经理李红焰女士强调:“合作伙伴永远是IBM软件发展的关键所在。在2011年,我们将携手合作伙伴,通过全面的项目举措和资源,让合作伙伴获得实实在在的赢利回报,协助他们提升生产力,与IBM软件合作伙伴携手实现 ‘共同创造并一起分享共赢的软件市场’的美好远景。”
开发拥抱行业 智慧云领未来
云计算时代下,商业模式和业务诉求不断发生变革。深入行业、贴近企业,能帮助企业更好的迎接业务挑战。《2010年IBM中国技术趋势在线调查》显示,中国IT专业人士认为到2015年移动应用将主导企业级计算,云计算将成为企业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十二五规划也将云计算纳入其中,政府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无锡五个城市投资,并开展“行业云”试点工作。
为此,IBM软件的开发团队走近用户和合作伙伴,积极探寻市场所需,将从中获得的敏锐观察和前沿科技相结合,帮助IT人士加强技术投入以应对云计算时代的业务需求。针对目前不同行业对快速增长的云计算技术需求,IBM中国开发中心(IBM China Development Labs,CDL)积极加大研发力度,利用技术实践和洞察行业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帮助企业引入适合自身所在行业的云计算技术。目前CDL已经帮助各地的中国企业和包括国家试点城市在内的众多地区实现 “行业云”的落地,其中包括:电子商务云(无锡)、物流云(宁波)、金融云(杭州)、智慧城市云(北京、东营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IBM全球整合战略中,IBM的软件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开发网络,真正实现了24小时的“日不落”开发模式。成立于1999年的IBM中国开发中心(IBM China Development Labs,CDL),经过10年多的蓬勃发展,已经从当初仅有一百多位软件工程师的团体发展成为拥有5000多员工的庞大组织,并跃居成为IBM全球规模最大的软件开发中心之一,更是IBM众多软件开发中心中唯一同时进行IBM所有核心品牌软件以及行业产品与解决方案开发的中心。以大型主机(System z)软件研发为例:CDL z工程师能够从事软件集团所有品牌共40 多种 z 产品的研发和支持工作;CDL拥有一套 z10 系统和两套 z900 系统,计算能力超过 15000 MIPS;为IBM大中华区System z大型主机业务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表示:“IBM的开发团队不但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者,同时也是行业发展和企业转型的积极推动者。IBM中国开发中心(CDL)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软件开发中心。CDL拥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实力,由众多技术专家和软件工程师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面向多层次的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核心技术支持与服务。2011年,CDL将专注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以人才、创新和客户为核心,为中国用户交付优质的产品研发和软件服务,同时促进新兴技术市场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包括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学术界、政府、企业和软件开发者在内的本土创新生态系统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