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就是给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分配的一个验证标识,像身份证一样确认终端个体。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的,随着终端数量的不断增多,IP地址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遗憾的是IPv4协议支持的地址数量是有限的,IP地址最终将会被瓜分干净。
下一站,IPv6
今年2月3日,国际互联网名称与地址分配机构(ICANN)发布公告称,最后所剩的5组IP地址(基于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被分配给了全球5大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IPv4地址已经枯竭。于是IPv6协议的运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其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约8×10^28倍,正像其宣传口号一样:IPv6让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具有IP地址。从长远上来看,IPv6的普及势在必行。
IPv6发展带来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彻底解决IP地址不足的现状;
2.将家电、传感器、汽车等纳入IP化进程,推动物联网发展;
3.更小的路由表,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
4.更高的安全性,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
5.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扩展更方便。
对于这一协议的转变,势必波及到各大网络设备制造厂商,由于目前很多厂商提供的设备仅仅支持IPv4,一旦地址协议改变将不能完全兼容,造成运行困难而影响正常工作,势必会掀起新一轮的设备升级和采购热潮。按此来看,似乎厂商们应该对此升级津津乐道才对。
然而,网络设备的巨头们目前对IPv6也仅仅是观望和涉水尝试,远没有进入普及阶段。IPv4已经枯竭,网络巨头反应平淡,这是为什么呢?
以下的一些现象和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1.ICANN宣称的IPv4地址分配完毕仅仅是他们将地址分配给管理机构的过程完毕,而管理机构是否将这些IP地址下分到终端还未知,也就是说“中间商”很可能囤了一批货。
2.IP地址资源分配不公。以中国为例,目前全球互联网地址管理组织分给中国的IP地址只有3亿多,不到IP地址总数的10%,而中国互联网用户达4.57亿(参考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而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中国网民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22%,显然国内的IP地址早已处于紧张的状况。
另一方面,美国却掌握着全球40%的IP地址资源,其中大量地址一直闲置,尚未使用。或许这些美国企业还感觉不到资源的紧张,事实上,全球IP地址枯竭的窘况也仅仅在少数几个地区出现。
而国内的网络设备厂商,华为在今年四月正式发布了端到端IPv6演进方案,只需在现有网络基础上进行增量部署,即可实现向IPv6的平滑演进,大大加速了运营商级用户的升级效率。中兴也在去年开始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平台融合多协议标准,可以保证后续全系列的产品迅速融入到IPv6网络中来,但种种举措也仅仅是在产业层面上进行部署,并没有制定出全面的推广和实施计划。
3.产业链多因素牵制。虽然说地址资源紧张,但如果升级到IPv6标准,还需要整个网络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点做出改变。从网络应用、终端设备、技术标准、IP地址资源分配管理上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亚太区研究及发展部主席张亚勤认为:主要问题在边缘路由器、家庭xDSL,和大部分移动设备尚不支持。事实上目前在运营商层面已经基本完成了骨干网络IPv6改造进程,但IPv6网络发展集中在骨干网层面背后,面临着终端网络不能应用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网络设备体系的兼容性,另外是内网建设已经让个体用户很难做出标准改变的意向,因为在终端用户看来,目前的状况并没有影响到其正常业务运转。
“电话号码升一位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原来的号码也可以兼容,但是互联网没那么简单。”亚太互联网协会(APIA)主席Philip Smith说。所以从目前形势看,必须有政策性的推动才能形成整个产业的变革,否则只是南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