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年终策划】最近几十年不仅是计算机硬件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软件开发日新月异的时代。51CTO年终巨献《编程开发的物种起源》,将为您讲述形形色色的技术人是如何迈入开发的神圣殿堂的。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前助理研究员,现任CC视频技术总监的封光博士。
回顾2010年51CTO年终策划:《架构师最怕程序员知道的10件事》
人物介绍
封光,新疆克拉玛依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信息检索。在博士研究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组实习两年,后来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助理研究员,从事模糊学习算法的研究。2008年毕业后加盟CC视频,任技术总监一职至今,主要从事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视频云计算平台的架构。目前主要关注的技术领域包括视频处理、分布式计算、可伸缩性架构、用户视频行为分析等。
51CTO: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开发技术的?当时有什么技术理想?这么多年过来, 对这个技术理想有没有过调整?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技术。那个时候发现编程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电脑,很酷,于是就开始对开发技术比较关注了。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做一些比较酷的玩意是技术理想,希望能够做一个让周围的人觉得很惊讶的东西,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后来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发现仅仅做一个大家看一眼觉得很惊讶的东西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大家天天都会用的东西。当你做的东西大家天天都会用了,说明才是真正认可你了。
51CTO:刚接触编程的日子,最难忘的是什么?现在来看对当时的自己有什么建议吗?
刚开始接触编程时,忙着自己实现一遍书上的例子,都能让自己有成就感,不过也常常是几次后才能成功一次。那时候会忽略一些基础的知识——例如算法和数据结构、标准协议(TCP/IP)等——而对直接看的到的窗口编程比较有感觉。例如做一个扫雷、俄罗斯方块等,这样做出来也比较容易让同学吃惊一下。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像是掾木求鱼。按照当年的学习方式,可能学一辈子都学不完现有的技术。因为那些东西都属于上层,是易变的东西。比如当年风靡一时的Delphi、PB等,现在都淡出了,如果仅学会了它们的操作,而没有学会思想的话,那就相当于白学了。对于开发者来讲,掌握基本的知识很关键,这些知识是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51CTO:什么时候在编程上有一种真正“开窍”的感觉?有没有什么事件加速了这种脱胎换骨的巨变?
开发技术的入门是从VC开始的,我想中国相当一部分程序员都是从VC起步开发生涯的。那么后来陆续深入研究了C++、Python、Java、PHP等,当然,每种语言相应的库和框架都相当不少。当把这些语言、库、框架放到一起思考之后,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发现哪种语言在什么方面具有优势,为什么别的语言没有这样的优势,每个语言、库、框架的定位的不同,等等。这些问题在之前是从来没有想过的,而且也没法想出答案。
国内经常出现这样的例子,有谁说什么好的时候,一窝蜂都说这个好,如果你在论坛里面敢说一句它不好,立刻有无数板砖拍过来。其实这样是阻碍技术进步的。兼容并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51CTO:最近还在关注哪些技术?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儿?
最近比较关注分布式计算与存储、动态负载均衡,以及HTML 5中视频相关的问题。
51CTO:心中是否存在一个技术偶像?这个偶像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从开始学编程的时候算起,偶像还是不少的,例如jjhou, knuth, eckel等,那个时候觉得他们的高度是遥不可及的。现在来讲,已经没有当时那样地位的偶像了,从技术角度来讲,差距已经很小了。实际上达到他们技术高度的人非常的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除了技术外,他们还有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长。例如jjhou和eckel实际上应该算是教育学家,而不是高级工程师,而knuth真正应该称他为教授。只是他们工作的内容和开发相关,开发仅仅是他们工作的载体。非常希望中国能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的出现,有了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圈,整体的开发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