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是王朔的一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都市中那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近年来,职场“橡皮人”一词被拿来形容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最糟糕的员工,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
职业枯竭是橡皮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身体没病,却整天感到“心累”,经常忍不住抱怨。
据《新周刊》报道,一份对全国12省市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对工作感到厌倦的地区排名是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东。
案例:
36岁单身程序员想退休
36岁的王伟(化名)多年前从重点大学毕业,从事程序员工作。这个职业“钱景”很好,但经常要加班,他对工作非常投入,现在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好几任女朋友都难以接受聚少离多的生活,至今他仍是“剩男”。
今年上半年,王伟到医院体检,身体指标全部健康,但总感觉心里越来越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他所在的公司虽然没有亏损的迹象,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父母的催促,他恨不得马上退休。最近两三个月,“做梦都想退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且挥之不去,他的梦想是到农村老家去娶妻生子。王伟来到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咨询,心理医生发觉他有焦虑合并抑郁,并伴有一定的强迫症状。
该中心副主任况利教授遇到过一个和王伟相似的病例。一个搞机械设计的技术员今年才29岁,由于生活压力、婚姻、买房等综合因素影响,竟然有“再活10年就够了”的感慨。生活让他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和王朔笔下的“橡皮人”差不多。
提醒:
经常迟到是橡皮化信号
由于职业压力增大,不少职场人士表示工作压力已导致自己渐渐忽略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没时间恋爱,没时间回家看父母,对工作投入精力越来越多,却难以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况利称,现在门诊心理病人中,反映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有职业发展困惑、升职加薪不顺、工作量大指标高、同业或同事之间竞争加剧等。特别是从事技术和行政的人员,前者属高脑力劳动,后者则是简单重复,很容易产生职业枯竭和轻度焦虑抑郁。
一个公司老总抱怨,下属经常迟到,所找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堵车、出门了回家看门锁好没有,总之就是不愿准时或早点到公司。专家提醒,“迟到”也许是职业枯竭的早期信号,对工作不满的无声表达。
支招:
管理与执行需互相妥协
大坪医院精神内科教授王琳认为,“橡皮人”是一个文学概念,加上他并没有病态,因此暂时不好统计,但分析其特征却有部分抑郁的表现。“橡皮人”有两面性,一是自我保护,开会总坐在10点钟的位置,不容易受到伤害。二是会损害职业前景,因为过度疲劳会产生麻木。
王琳建议,一是寻求医生科学改变;二是提高知识面,从人格上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换位思考,80后、90后要提高自己耐挫折的能力,而单位公司的管理层则要尽量人性化管理。
况利说,有些人梦境中都在工作、开会,短时间的“工作狂”对公司是有益的,但时间长了会严重影响效率。“橡皮人”人格上往两极波动,缺乏弹性,人格改变很难,但是可以改。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要学会调整,修正目标是一种情商。
你离橡皮化有多远?
1.你是否总在例会上,很不自觉地找一个远离上司的位置?
2.在一个月内的会议上,你没提出你的想法与提案。
3.在两个月内,你的提案或建议没有被采纳过。
4.三个月内的业绩你没有达标。
5.一年之内,你没有受过任何表彰或批评,但你却不在乎。
6.公司改变管理制度,在你看来并没有切身的影响。
7.出了问题并不想自己去解决,而是等着同事来解决。
8.混混日子就可以,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并不是处于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位。
9.在大家聚会或活动时,你大多数时候坐在角落冷眼旁观,在同事Q**里,长期处于隐身状态。
测试结果
选择了7—9项
红色警报
你绝对已经是顽固的“橡皮人”,可以说在职场上神憎鬼厌。提到你,大家的反应是只能耸耸肩膀,你已经成了下一批被新陈代谢出去的预备役。最可怕的是,你可能因为过度橡皮化,而被其他单位拒之门外。
选择了1—3项
**预警
现在你还不属于“橡皮人”,但已出现“橡皮化”端倪。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会改变上司、同事对你的好感,降低对你的期望值。
选择了4—6项
橙色警报
你属于“半橡皮化”。个人的“品牌价值”已经下降不少。在公司里,你是让大家既头疼又无奈的一个,因为有一些经验或能力,你虽然不至于被扫地出门,但是也晋升无望,只能混混日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