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译文】世事变化无常,15年前,大家还在为频带分配和频道控制权吵得面红耳赤,那时3G技术还相当朦胧。时至今日,3G技术不仅来到了我们身边,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Informa本周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智能设备和移动用户体验峰会,来自Google、Intel和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手机设计师们汇聚一堂,充分交流了移动设备UI设计经验。
触摸屏会统治手机界面吗?
很明显,这是苹果涉足移动业务的戏剧性结果,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被视为成功和失败的分界线,光有一个触摸屏是不够的,应用程序的设计也很重要,或者说硬件和软件UI需要充分融合。大约四年前,我列举了苹果进入移动业务是一件好事的一些原因,当时的手机大佬们已经变得很懒惰和自满,其实他们是钻进了死胡同,或是被当时的标准影响太深,他们都一致认为苹果应该提高设计水平。但事情并没有按他们设想的那样发展,iPhone凭借良好的用户体验不仅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标准,还一举将所谓的大佬们远远甩在了身后。
手机设计师Nick Healey说iPhone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他已经参加了近10年的智能手机会议,直到iPhone出现,人们才意识到智能手机的真正含义。
至于Android UX,意见并不统一,但没有人怀疑Android取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今年更是势如破竹,在英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9月份将iPhone从第一名的位置赶了下来,Symbian的市场份额从40%下降到12.9%,排名一下落到RIM之后的第四名,这些数据都来自Carphone Warehouse,每月会更新一次,Symbian^3的出现依然无法挽回颓势。
但香草UI够不够好呢?有人说它好,也有人说需要增加OEM层,如HTC Sense,还有一些人认为制造商的UI令大众市场无法接受,Healey说HTC的Sense UI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他说:“HTC在主屏幕上有一个‘常用联系人’小部件,你可以上下滑动以滚动联系人列表,这种设计很好,但当你点一下,在向下滑动前会停顿1秒钟,一般都会认为肯定是向下滑动,但这个时候小部件却消失了”。
来自INQ的Ken Ken Johnstone说:“我真的感到很羞愧,因为现在最基本的任务,如挂断电话的操作,要比10年前复杂多了”。
其他用户是怎么想的呢?
经历过前期不成熟的触摸屏设计后,80%用户表示不会购买亮闪闪的触摸屏,这给设计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手机是带有一点数据功能(或完全没有数据)的手机,相反,现在的iPhone和Android手机是带有一点电话功能的计算机,想要每个人都屈从于触摸屏?如果他们不只是对用手机打电话感兴趣还行,对于那些只将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而言,智能手机不是最佳选择,触摸屏更不合适。
针对特定服务或特殊用途的专用手机
图 1 INQ的Chat实际上是一部Facebook手机
INQ表示会持续推出特定服务或用途的智能手机,如上图所示的Facebook手机,最近流传INQ正在设计一款Spotify手机,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INQ所有人Hutchison已经投资了Spotify,INQ的CEO现在是Spotify董事会成员。
Ken Johnstone对此未作任何评论,因为此前已经有很多先例,如日本市场上就已出现了特定服务或家电风格的手机,这样可以吸引那些特定服务的粉丝来购买。
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可能是周期性的时尚,用户的热情会随时间而逐渐消失。智能手机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让很多首次接触的消费者兴奋不已,以至于让手机厂商忽视了许多问题,如电池寿命和通话质量,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发誓不会使用第一代智能手机,原因就是电池寿命和通话质量得不到保障,虽然iPhone 3GS曾经风光无限,但要比电池寿命和通话质量的话,还是没法和老式的诺基亚手机相提并论。
操作简单,用户体验佳才是手机UI设计的王道
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的iPhone用户从未下载过任何应用程序,虽然智能手机有很多噱头,但操作复杂仍然是阻挡其普及的绊脚石,最让人不满的是,最基本的通话操作都比以前要复杂许多。
虽然各大运营商纷纷鼓励我们使用3G网络,但很多人并没有这个需求,或真正使用它的时候很少,一位运营商高层表示游戏是智能手机吸引用户的一大卖点,但它也会给运营商带来带宽不够用的问题,网络速度是运营商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许多日常事务在手机上完成仍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如购物,合法共享音乐,围绕这些需求进行设计,应该是未来手机UI设计的发展方向,苹果开了一个好头,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原文出处:http://www.theregister.co.uk/2010/11/04/mobile_ui_what_next/
原文名:What's next for the mobile UI?
作者:Andrew Orlowski
【51CTO译稿,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合作媒体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作者及51CTO译稿和译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