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求职难,一边则是“招工难”,这样一个求职人数和岗位空缺同时大量并存的现象一直存在于深圳的人力资源市场。这让不少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感到十分困惑。不过,刚刚出炉的诺贝尔获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怪现象”。一些求职者因此认清了自己的就业形势,改变了求职思路。还有专家建议,想找到工作,赶紧学好“摩擦理论”!
为何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
近年来,我市的不少用人单位开始面临“招工难”的局面。尽管工资待遇不断上调,但依然有企业表示难以招到理想的人才;与此同时,不少求职者就业却面临着麻烦,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
刚刚出炉的诺贝尔获奖理论对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的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三位经济学家因“市场查寻摩擦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认为,在劳工市场中,雇主和劳动力经常需要时间和资源找到对方,满足各自需求,这就引发失业和职位空缺同时存在的状况。他们认为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就业岗位高缺员率都可以共生,认为可以、甚至应该通过减少政府社会福利投入,减少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制造就业市场的“饥饿感”。从而降低就业者的就业心理预期,令其对低薪岗位不再观望、挑剔,从而一方面让这些失业者尽快上岗,有效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让低薪岗位得以被这些人尽快填满,从而有效减少无人问津的“垃圾职位”空缺。
降低就业预期争取尽快就业
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一出炉,立刻引起不少求职者的关注。李志兴是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前不久刚参加了“双选会”,虽然会上有众多岗位,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成功就业。在看到诺贝尔获奖的摩擦理论后,他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没能就业,是因为自己的就业心理预期过高。
小章也是一位正在深圳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对于诺贝尔获奖经济学家的观点也深以为是。不过,小章对经济学家们“减少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的建议不敢苟同,“我们还嫌失业救济、就业培训太少了,如果再减,那可受不了!”
求职前最好先学“摩擦理论”
记者发现,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的观点也得到国内一些专家的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中国每年也面临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与此同时,一些制造业岗位却出现招工难现象,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不仅对我国在就业政策制定上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也有指导意义。大学生们应该适当降低就业心理预期,对低薪岗位不再观望挑剔,尽快实现上岗就业。
名词解释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其中,劳动力缺乏流动包括老人退休、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的新老交替过程,以及人们因迁居而变换工作等情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