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信息协议(RIP)是我们网络中一个内部的机制,主要是管理网管和路由方面的。在不同协议间的数据分发和传递,也是需要这个RIP协议来调协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细致得了解下这个协议的各个方面。
一、背景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以跳数作为metric的距离向量协议。RIP广泛用于全球因特网的路由, 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即在自治系统内部执行路由功能。外部网关路由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如边缘网关协议(BGP),在不同的自治系统间进行路由。RIP的前身是Xerox协议GWINFO, 后来的版本routed(发音为/rutdi/)封装在1982年伯克利标准发布Unix(即BSD中)。RIP本身发展成因特网路由协议, 有些协议族使用了RIP的变种,例如:AppleTalk路由表维护协议(RTMP)和Banyan VINES路由表协议(RIP)就是基于IP版的RIP的。 RIP最新的增强版是RIP2规范,它允许在RIP分组中包含更多的信息并提供了简单的认证机制。
IP RIP在两个文档中正式定义:RFC 1058和1723。RFC 1058(1988)描述了RIP的第一版实现,RFC 1723(1994)是它的更新, 允许RIP分组携带更多的信息和安全特性。
本文简单介绍RIP的基本能力和特性,包括路由更新过程,路由信息协议(RIP)路由metric,路由稳定性和计时器。
二、路由更新
RIP以规则的时间间隔及在网络拓扑改变时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当路由器收到包含某表项的更新的路由更新信息时,就更新其路由表: 该路径的metric值加上1,发送者记为下一跳。RIP路由器只维护到目的的最佳路径(具有最小metric值的路径)。更新了自己的路由表后, 路由器立刻发送路由更新把变化通知给其它路由器,这种更新是与周期性发送的更新信息无关的。
三、RIP路由metric
RIP使用单一路由metric(跳数)来衡量源网络到目的网络的距离。从源到目的的路径中每一跳被赋以一个跳数值,此值通常为1。 当路由器收到包含新的或改变的目的网络表项的路由更新信息,就把其metric值加1然后存入路由表,发送者的IP地址就作为下一跳地址。
RIP通过对从源到目的的最大跳数加以限制来防止路由环,最大值为15。如果路由器收到了含有新的或改变的表项的路由更新信息, 且把metric值加1后成为无穷大(即16),就认为该目的网络不可到达。
四、路由信息协议(RIP)的稳定性
为了适应快速的网络拓扑变化,RIP规定了一些与其它路由协议相同的稳定特性。例如, RIP实现了split-horizon和hold-down机制来防止路由信息的错误传播。此外,路由信息协议(RIP)的跳数限制也防止了无限增长而产生路由环。
五、路由信息协议(RIP)计时器
RIP使用了一些计时器以控制其性能,包括路由更新计时器、路由超时和路由清空的计时器。 路由更新计时器记录周期性更新的时间间隔, 通常为30秒,每当该计时器重置时增加小的随机秒数以防止冲突。每个路由表项都有相关的路由超时计时器,当路由超时计时器过期时, 该路径就标记为失效的,但仍保存在路由表中,直到路由清空计时器过期才被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