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冲刺阶段”。日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雪花啤酒·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全国高校行”活动上,职业培训专家提醒大学生要警惕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求职陷阱”,避免给自己造成身心伤害。
参加活动的知遇网首席职业教练张志滨给大学生列举了几种“求职陷阱”。
一是跨省招工行骗,再行“打劫”。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在外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对方联络后,前往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人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更有甚者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直接行抢。
张志滨提醒大学生,按照劳动法规,跨省招生必须出具本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证明。异地求职时,求职者首先应该确认用人单位的真实性,并尽量避免一个人前往。
二是先交押金,后被开除。在第一个月工作结束后,企业只付给求职者工资的一半,并称另一半为抵押金,说离职的时候退还。此后就以没完成工作量或其他借口将求职者开除,并扣下抵押金。张志滨说:“求职者在正式上岗前就应该和用人单位谈好条件,拒绝押工资作为抵押金的非法行为。”
三是借招聘之名储备人才。目前有不少企业单位或人才信息公司,短时间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近千条,均为中介信息,并在每条信息的岗位描述中留下邮箱和公司的网址,要求求职者将个人简历直接发送公司邮箱或登录公司网站应聘。“这些有问题的招聘信息往往学历要求低,但报酬高,与市场规律不符,但很具有诱惑力。大学生可权当一次锻炼和竞争,切不可对结果抱太大希望。”张志滨告诉记者。
此次“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全国高校行”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由千龙网、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知遇网和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将在首都数十所高校以及全国各地的高校巡回开展现场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时间持续到今年年底。一批知名创业者和著名品牌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将到场作专题讲座,并与大学生交流讨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