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典型的Chindia。印度知名软件公司高知特(Cognizant)中国区运营总经理杨洪林,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和自己的公司:在印度老板的手下,管理900多名中国籍员工,为遍布全球的570余家客户提供软件外包服务。
Chindia,是由印度的商务国务部长斋拉姆拉梅什创造的,是把两个英语单词China(中国)和India(印度)组合在一起。这个词折射出两国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关系。
在中印两国生活工作多年,在杨洪林看来,最能代表中印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关系的,就是他所从事的软件外包行业。
7年前,杨洪林成为高知特第一个中国员工。与许多印度软件公司一样,高知特最早也经历了帮别人开发软件的时期,那时候帮欧美客户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维护,处于整个IT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利润也非常低,主要的卖点是印度软件人才低廉的价格。
当世界外包市场不断发展之时,印度在世界外包领域的份额不断上升,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公司逐渐占据了离岸外包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务,一些跨国大公司的电话呼叫中心、医疗档案中心都建在了印度企业里。正是这个时候,高知特公司渐渐发展成为首批印度中心IT服务企业之一。
现在,雄心勃勃的印度人不满足世界办公室这样一个小角色,转向产业链条的上游。杨洪林说:我们不仅要吸引业务流程外包(BPO),而且我们要发挥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把知识流程外包(KPO)的业务也承担下来。
在他看来,只有把跨国公司IT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等环节吸引过来,才能进入产业链的上游。
正是为了这一战略目标,杨洪林的中国研发中心担当了重任。高知特公司看中的是中国的智力资源。杨洪林说,在上海,他为员工提供的薪金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印度。但是,中国大学有良好的教育水平,每年能提供相当数量的、优秀的软件和计算机人才,这比其他新兴市场包括印度本土都好。
当杨洪林不断扩张的时候,中国同行也开始发力。这7年,也正是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阶段。现在,中国软件企业不仅和印度的公司竞争人才,同时也竞争海外市场。
2009年初,中国颁布《电子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设立北京、上海等二十个城市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这些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了税收等政策优惠。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软件外包服务出口9.5亿美元,同比增长38.4%。一些领先的外包企业,不仅巩固了传统亚洲客户如日本、韩国等大公司,也争取到了欧美的一些订单。
在国际经济危机中,海外客户的IT预算大幅下降,国际软件外包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印度外包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市场人士乐观地预计,中国在软件外包市场上赶超印度的时机到来了。
对两个市场都了如指掌的杨洪林却说:赶超不能操之过急。在他看来,两个市场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软件行业的利润水平与人数规模是正相关的,一个软件公司的人数越多,服务的客户级别就越高,利润也就越可观。目前,高知特公司平均200人为一家客户服务;而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现在还只能达到几十人服务一家客户的水平。
此外,软件外包企业要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为了满足欧美大客户这一需求,公司在全球不同时区设立服务中心,日不落地提供软件服务。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尚没有能力在海外独立建设地区中心服务客户。
在杨洪林看来,中国是印度的竞争对手,但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还处于打打成本价格牌的第一阶段。菲律宾、巴西的外包都在崛起,他们的成本可能比中国还低,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优势,有更优秀的人才、更专业的技术才能成为中国公司的竞争力。
杨洪林说:印度在发展外包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长,还不断追求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业的升级,这正是中国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