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李彦宏是一件困难的事,他头上的光环实在太多。你可以世俗地概括他,比如帅哥、IT新贵、财富偶像;你也可以格调高雅一点,博士后导师、商业领袖,或者“杰出青年”。
这么多年来,李彦宏在商业上的成功,让人们已经几乎忘记了他起家的根本——他其实是一个搞技术的,极具天分且乐此不疲。就这一点来说,我更愿意把他看成是比尔·盖茨这种“极客”型的领袖——不管商业上多么成功,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总是保持热情和敏感。
人们记住了“老板”李彦宏,忘记了“专利持有人”李彦宏。这并非一件好事。这次百度能将“百度世界”换成“百度技术创新大会”,我由衷喝彩。在我看来,商业的成功是一时的,可以永久流传的,唯有一份执着、一份坚持。
这么多年来,很多人觉得百度的路走得太窄,不做SP、不做网游。这一点,李彦宏真的是经受住了诱惑,你可以认为他保守,但百度在搜索领域的完胜,也让更多人开始信仰李彦宏的人生信条: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
让我们忘掉“老板”李彦宏,重新回忆“技术偶像”李彦宏。并以此文,献给中国互联网上那些醉心于技术,相信“科技改变生活”信条的技术人。
时刻1:超文本文档检索系统和方法(Hypertextdocumentretrisystemandmethod)
时间:1997年2月5日
1997年2月5日,一个名叫LiYanhong的中国小伙子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份名为“超文本文档检索系统和方法”的专利申请,这个专利在1999年7月6日被批准。
据我的一位研究搜索引擎的朋友说,这个专利很有价值,它解决的是文件与搜索关键词的相关性问题。李彦宏提出的方法是:除了文件本身对关键词的引用外,来自反向链接的关键词必须考虑。
具体地说,当一个关键词被搜索时,含有以关键词为链接的文字的反向链接数最多的那个网页,应该被作为最相关的结果排在前面。
说到这里你明白了么?这个专利现在已经被几乎所有搜索引擎共用,包括Google。
1998年1月9日,Google的LarryPage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著名的pagerank专利申请。当时李彦宏的专利已经提交,尚在审核。Pagerank的内容与李彦宏的“超文本文档检索系统和方法”有一些类似之处,双方应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时刻2:“闪电计划”
时间:2002年4月
为了写本文,我专门查阅了这个时期李彦宏接受的专访。照片上的李彦宏显然还未有成功者那份淡定,当时的他还扮演着CTO的角色,在做技术小组的“小组长”,夜以继日领着一群年轻的天才工程师奋战在办公室。
当时的情况是:Google中文版已经推出,且份额领先,而百度刚刚做独立搜索。李彦宏希望尽快超越Google,并且提出了索引量、相关性、中文处理、纠错技术等多方面的具体指标。
我不知道这几个月,“闪电小组”组长李彦宏同学究竟干了些什么,但我认为,所谓“百度更懂中文”,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造就的。从这个时期李彦宏的言论来看,他对中国人搜索的需求分析极多。
“闪电计划”的细节我不再赘述,但它的意义一定要指出:百度打败了Google,并且再也没有给Google翻身的机会。
如果将这种对战放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可以发现,亚洲国家已经成为Google的滑铁卢,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莫非这里的语言真的和拉丁语系完全不一样?
时刻3:进军日本
时间:2007年
有人告诉我李彦宏很喜欢看《大国崛起》这个节目,没有人相信百度会只做中文搜索。从亚洲开始百度的国际化起步相信很多人都猜得到,但选择日本多少让人捏一把汗。
据说,百度正式开始日文搜索引擎研发的时候,一个日本工程师也没招到,在这个时候李式“自信”发挥的淋漓尽致:就用原有的工程师加翻译来做!这种做法一般人想不到,就是想到了也不一定敢做。
李彦宏希望“在1—2年内走完中文搜索7—8年走过的道路”。靠着这一群“假洋鬼子”土法上马,就连对日文要求最高的“相关性”的开发速度,也比中文网页提高了50%以上。
上市一个月后,百度力压日本本土搜索引擎,成为日本搜索市场上第四大拥有独立搜索引擎技术的公司。
虽然百度在日本市场的发展还有待证明,但是在进军日本这件事上,李彦宏对搜索技术的自信和固执可见一斑。
时刻4:“阿拉丁”平台
时间:2008年
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百度的“阿拉丁计划”。在我的观察中,“阿拉丁计划”与当年的“闪电计划”遥相呼应——后者百度在挑战Google,前者百度在挑战自己,后者已经完胜,前者结局如何?呵呵,牧童遥指李一男。
从“阿拉丁”发起的时间点来看,这一计划实际是李彦宏的功劳,只不过正值李一男的加盟,而且他是CTO,所以落实在了他头上。而根据我的了解,李彦宏本人对“阿拉丁”的每一个动作都极为关切,甚至为“阿拉丁”设计好了大的步骤。
现在来评价“阿拉丁”的成败,似乎为时尚早。这一点,不等同于当年的“闪电计划”,打败敌人很容易,要超越自己,并不简单。
我想说的是,作为中文搜索的领军人物,百度的未来注定要更多的自己与自己搏斗,所以类似“阿拉丁”这种计划,不会少见。所谓高处不胜寒,百度要在技术的道路上孤独前行,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时刻5:“框计算”
时间:2009年
在今年的百度世界之前,就收到消息说这次有猛料要发布。大会的主题是“技术创新”,对李彦宏回归技术,还是让很多技术粉丝兴奋的事。
我想,在50米巨型屏幕前的李彦宏一定颇为得意,因为中国企业里面能抛出技术平台理念的屈指可数,企业家就更没有了。
“框计算”刚出炉就众说纷纭,越说越玄乎,但我看大多数人都没挖到宝。其实框计算最重要就是两点——“需求分析”和“开放应用”。百度把看家法宝拿出来了,很多人还不识货。
百度能做到今天这个份上靠的就是“需求分析”,网民一个词、一句话,百度就更能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说起来挺简单,但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海量计算这些都得靠本事,俗了说就是“核心技术”,现在“框计算”都摆出来了,聪明的企业就知道应该往哪里“专”了。
“开放应用”其实很多网站都体验到了,上面说的阿拉丁就是它的产物,七八成的用户上网先对着一个“框”,还有什么比抢占这个海量需求资源更重要?好好研究“框计算”的开放性,抢到最接近“框”的位置,站长们要多动动脑子了。
就“框计算”这个事情来看,李彦宏的技术之路线已经进入另一个层次了,“技术专家”“技术天才”已经不适合他了,他的责任是去造就更多的“技术专家”“技术天才”,做幕后的技术教父、被人膜拜的技术偶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