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在职场上得到别人的肯定,许多人都认为取得认证代表一种技术上的肯定,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大有疑问的。至少我们都同意,在台湾考到驾照不见得就会开车,会开车不见得就开得好,否则台北市的交通也就不会这么紊乱了。也因此,当越来越多通过认证的人在工作上却无法达到该有的水准时,许多雇主对于认证的信心也难免大打折扣。
在软件产业的知识经济一文中,我提到:通过认证的人其实只是表示具备 Know-What,不保证具备 Know-How.有许多通过认证的人,表现未能满足雇主的期望。所以,手持认证加上过人的好口才,或许可以让你在求职时很顺利,谈得的薪资很高,但是当你工作一阵子之后,你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才是你是否能继续如此高薪地待下去的指针。这时候,认证所带来的护身符效果已然失效,你需要透过其它更有力的方式证明你的实力。所以我建议各位,尽量透过各种其它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能力,让认证只作为锦上添花的工具就好了。
这年头认证满天飞,许多人都是左手一张 ABCD 认证,右手一张 WXYZ 认证,同时有好几个认证。当大家都有认证,认证就变得不稀奇,就如同现在台湾满街都是有大学文凭的人,这纸文凭也没保证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我感觉,认证就像货币一样,是会通货膨胀的。但话说回来,当隔壁的王大婶和楼上的李大叔也都通过某信息专业认证时,自己不去把这些认证也考到,总是会有矮人一截的感觉。这就像是,在货币贬值时,必须去赚更多货币回来。所以现在认证成了信息界的全民运动,许多人都以取得认证为目的,认证课程和认证考试成了大热门。
我认识一个人(请勿对号入座),号称把所有热门的认证都考到手了,我发现他除了拿这些认证到处招摇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当认证变成一个人唯一的资产,而真本事却付之阙如时,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到了极点。认证越多,竟然是自信心越不足的表征。
我认为取得认证应该是使用水到渠成的方式:在你觉得技术到达一个水准之后,且真的对此认证有需要时,才去考。既然你实力够,你只消准备一两周就可以轻松考上了。如果实力不够,一开始就以准备认证的方式来学习新技术,就像是填鸭教育一般,很痛苦。如果对此技术的实力已经足够,那么在准备认证的过程中,会学习到许多以前忽略的细节,感觉很充实。我认为,技术不错的人,不管考不考认证,都应该以准备认证考试的方式来复习技术,这个过程中,你会把技术拼图中缺少的那些片段一一补齐。
软件技术会不断推出新版本,所以认证也有过期的问题。在真正需要认证时才去考,可以确保你持有的认证是最新版的。许多人墙上还挂着 Java 1 时代的认证,难道他们浑然不知 Java 1 的认证早在三年前过时了?
我之所以不鼓励各位动不动就去考认证,主要是因为认证考试的准考证可不便宜,没考上的话钞票就飞了。如果你还要参加各种认证班,花费更是高昂。当然,如果你不在乎这些钱,且想把认证考到手以备不时之需的话,就去考吧!从幼儿园到研究所,我们历经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想必你应该不会在乎进入社会后还多考这几次考试。
但是,如果你之前的经验和学历无关乎信息科技,但是你希望能快点进入信息行业,那么认证对你来说就可能很重要。当然你没闲工夫慢慢磨出实力之后才去考认证,所以你需要采行的是密集苦读的方式来准备认证考试。(还记得大学联考前的苦日子吧!)
这倒也不是说我在呼吁「认证无用论」。Sony 前总裁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学历无用论」。学历不高,但成就惊人的他有本钱这么说。盛田昭夫的低学历,对他的成功而言,是具有加分效果的,增添了他奋斗过程的传奇性。如果一个学历高,但成就不佳的人这么说,我们会觉得他一定是高学历的 loser.如果一个学历不高,成就也不佳的人这么说,我们会觉得他一定是酸葡萄心理。所以,当你要开口说出「认证无用论」之前,得先想想自己所处的境地。
在某领域最成功的人,是不需要认证加冕的,甚至认证还会有损名声。比方说,傅培梅女士是全台湾老少都知道的名厨师,对大家来说,「傅培梅」这三个字就是伟大厨师的代名词,是金字招牌的保证。但是傅培梅根本没有参加厨师考试取得厨师执照,对她来说,去考厨师执照是一大侮辱,对她的名声有不好的影响,好象把自己贬低到一般厨师的地位。尽管傅培梅没有厨师执照,但是如果她想要到某五星级餐厅当厨师时,餐厅肯定是敞开大门铺红地毯欢迎,并开记者会大肆宣传,没人会问她有没有厨师执照。
总而言之,如果你并非信息科系,且希望很快能进入信息行业,取得认证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如果你已经在信息行业,你需要的不是认证,而是良好的成果来展现实力。如果你想成为大师,千万不要去考认证,否则考上了,就像是一个难以抹去的烙记,甭想成为大师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