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创新与研发才能更好、更快地生存和发展的行业。但是任何创新的技术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熟并获得市场,许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普及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展望新一年的热门技术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技术是我们在上一年就一直在谈论甚至在使用的技术。2009年的热门技术展望也不会例外。
这里所列的2009年的9大热门网络技术,其实都是我们在2008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的技术,但它们仍将是2009年的技术热点和市场热点。尤其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和企业支出日益缩减的情况时,真正热门的技术突出地体现了行业和企业对于它们的刚性需求,同时也明显地表明它们还负有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功度过经济危机的潜在能力。正因为此,它们也才能担起2009年这一特殊而又关键年份的热门技术的名望。
1 802.11n:真正站稳脚跟
虽说WLAM早已有之,但是今年,因为有了802.11n,它才能最终立足。换句话说,从今年起,WLAN才会真正成为有线LAN的切实可行的替代者。
不必对WLAN以往的发展做很深的钻研,我们也能回忆起那些令人不快的发展历程:不成熟的WEP(有线等效安全)的实施、802.11b号称10Mbps但却很少能提供超过5Mbps的尴尬。
802.11g号称50Mbps但却同样很少能提供超过20Mbps的窘境,以及围绕802.11n标准展开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等。的确,Wi-Fi技术一直以来的表现令人失望。一方面,我们开始逐渐地感觉到,如果在家庭、咖啡馆、机场和旅馆中没有无线网络是多么的不方便。但是在办公场所,企业的员工,尤其是年轻的员工,对于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正逐渐失去耐心。而在《NetworkWorld》去年对208.11n的接入点和控制器进行的创新性的测试中,我们发现,802.11n接入点的速率可以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250Mbps。此外,它在延时和数据抖动方面的可靠表现,表明它已能够支持像音频和视频之类的实时应用。我们所测试的系统拥有众多的企业级功能,例如PoE、动态射频控制、QoS、入侵防御和检测、WPA2和防火墙等。
企业在构建新的无线网络时,802.11n应当成为缺省选择。但是当企业已经部署有无线网络时,这种选择还是相当棘手的。如果企业已经有了802.11a/b/g,那么运行一个混合网络有可能会较大地减少带宽。在我们的测试中,混合网络的吞吐量只有全802.11n网络的24%。
但是不管你做出怎样的选择,802.11n已经做好了进入企业市场的准备。
2 统一通信:逐步升温
统一通信是这样一种技术,它似乎总是处在即将大规模爆发的边缘,但却不太可能真正爆发。原因或许就在于“统一通信”这个术语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对电信经理来说,它意味着要用某个新创的开源企业甚至用基于微软的某个软件平台的IP-PBX去取代传统电信设备厂商久经考验的PBX。
而对桌面用户来说,它意味着将采用IP电话,并能享受到统一通信所带来的各种可提高生产效率的应用,比如音频和视频会议、即时通信以及语音邮件等等。
对于已习惯使用黑莓手机的移动员工来说,统一通信意味着可以将移动设备与办公室电话相连接从而实现所有的业务功能。他们可以将桌面电话转接到移动电话上,可以用移动电话拨打桌面电话来阅读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还可以将移动设备与桌面设备实行无缝同步。所有这些功能今天其实都已实现,很多大厂商,包括阿尔卡特-朗讯、Avaya、思科、IBM、微软、北电网络和西门子等都已能提供相应的产品。统一通信虽然不会让市场变得火热,但它在企业网中的普及速度却会很快。Nemertes研究公司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120家企业中,只有16%的企业没有采用统一通信。三分之一(36%)的企业已有了初步的部署规划;28%的企业已开始了有限的部署;另有19%的企业正在企业范围内全面部署统一通信。
那么,推动统一通信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呢?去年4月,Gartner曾经调查过一些早期采用者,让他们列出部署统一通信的前三大好处,得到的答案是:员工的协作、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分布式场所的通信能力。紧随其后的一个答案是TCO较低。#p#
3 数据保护:从细节着手
在今天,当企业中的移动员工、远程办公、U盘、黑莓和社交网站越来越多的情况下,IT经理们已不可能再考虑如何控制这些设备的使用,而是需要关注如何保护数据的安全。一个很明确的保护重点就是笔记本(据估算,每年全美大约有5000台笔记本电脑丢失)的硬盘:它需要加密。
软件厂商,还有一些开源项目如TrueCrypt都能提供整盘的加密,微软在Vista里也提供了硬盘加密功能。除此之外,一些硬件厂商如富士通、日立和希捷等还提供基于硬件的加密功能。
另一个保护重点是电子邮件。现在有大量的电子邮件加密技术可供使用,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它们都要求加密邮件的接收者首先登录到一台安全的服务器上,然后必须输入一些确认信息方能访问解密的邮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是令人厌烦的。
保护电子邮件安全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数据损失防范,即DLP。DLP工具会扫描外发邮件,寻找其中是否含有诸如社会保险号、敏感的密码或其他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的信息。然后这些工具会对可疑的邮件进行标记,企业一般会要求将可疑邮件退回给发送者,或者退回给网络管理人员实施加密。
但是DLP产品要想顺利实施也并不容易。因为企业必须制定出详细的政策,决定哪类数据需要监测,一旦有电子邮件被标记该如何处理,个别人是否可以要求对一些特殊邮件或特殊类型的邮件实施加密等。举例来说,当CIO给CFO发送邮件时,如果因为其中含有一些机密信息而被做了标记、被退了回来或者被搁置了,那么CIO肯定会不高兴。还有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领域,从移动硬盘、U盘到智能手机比比皆是。不过,厂商们目前已可提供加密的U盘和带加密功能的商务手机。IT经理如今需要保护数据安全必须每一步都考虑周全。
4 绿色IT:环球同此凉热
实施绿色IT,企业是否负担得起?不实施绿色IT,企业能否承担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的IT经理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走向绿色不过就是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而已。到目前为止,节能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都能很好地被企业所理解——比如整合服务器、安装冷热风通道、优化气流走向等。
这些改变可以节能,但是绿色IT决不能只停留在数据中心,企业更不能简单地把实施绿色IT的责任推卸给数据中心经理就算了事。IT部门可以而且应该承揽起大多数的绿色IT创新项目,而且这么做也不会花费多少钱。
首先,需要说服企业测量自己的碳足迹。这项工作是一个必要的起点。
一旦你对企业的碳足迹的大小有了感觉,然后就需要制定减排目标,比如说在特定时段内减排5%或10%。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必须采取的行动:
适时关闭不用的服务器或台式机的电源
利用能效指标作为更换设备时购买网络设备、服务器和UPS的衡量标准。
采纳再循环和重复使用程序。
考虑可选的替代能源。
鼓励召开视频会议以减少热空气的流动。
敦促设备供应商必须制定绿色策略。
最后,不要被一些“粉饰绿色”的方式所欺骗。这些日子以来,每家厂商都声称自己是绿色的,但是企业必须验证他们的说法是否真实。#p#
5 NAC:谋定后动
NAC(网络接入控制)在过去数年间一直很热。
关于NAC的标准之争让思科与微软处在了对立面,双方各有一套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再加上可信任计算组织(TCP)自己的一套架构,使得这一领域充满了变数。
还有一大批第三方厂商也在提供能够满足个别企业NAC需求的产品,他们是不会等待思科和微软的标准之争解决之后再动手的。
但是去年对于NAC来说是个转折点。标准之争似乎已经得到了解决。用户们很显然地决定等待微软发布其NAC产品,而让很多第三方厂商遭遇了冷落。
而且由于微软的NAC版本NAP(网络接入保护)可以随Vista和WindowsServer2008捆绑获得,所以对很多用户来说,决定跟随微软就成了一件不必费脑筋思考的事。NAP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选择,不必像RFP那样需要进行扩展研究、产品测试与评估等等工作。
NAP在最近的产品评测中甚至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Forrester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分析,以便确定哪种NAC产品更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部署问题。结果微软的NAP名列第一,思科和Juniper位居其后。
今年对于用户的问题是,应该在何处部署NAC,以及需要打开多少NAC功能?很多用户现在使用NAC不过只是想控制访客的接入。其实这项技术可以做得更多。在访客进入之前,它就可以扫描访客的设备,确定它们是否携带了病毒,检查它们的补丁是否已补齐,如果诸项安全条件不合格的设备则将被隔离。而在访客进入之后,它依然可以确保访客的设备是干净的,而且用户只能访问他们有权访问的网络部分。
这些重要的功能就是每个IT经理需要实施的部分。
6 万兆以太网:切换正当时
2001年,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刚刚问世的时候,每端口的平均成本为39000美元。而今天,万兆以太网端口的价格已经跌破4000美元,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对于企业的布线间或数据中心来说都已不再是奢侈品了。
随着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整合,更不必说服务器厂商和海量网站的需求,几大标准组织和众多厂商已经开始了40G以太网甚至100G以太网的研究。不过到目前为止,万兆以太网仍然还是行业标准,大量用户所使用的还是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万兆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交货数量2007年增长了140%(Infonetics数据)。万兆以太网服务和设备的全球收入在去年年底前接近95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0%。
如果企业所使用的快速以太网设备已经陈旧,那么今年应该就是切换到万兆以太网的好时机。近期《NetworkWorld》对7款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所做的测试表明,这些产品不仅能提供强大的packet-pushing(包推送)功能,而且还可提供802.1X认证、增强的组播支持、防DoS攻击和IPv6支持。测试结果表明,这些交换机拥有丰富的管理和安全性能,这一点与它们每秒钟能推送多少数据包相比同样重要。
7 虚拟化:不再仅限于服务器
到目前为止,最容易实现的虚拟化就是对x86服务器的虚拟化。因此,虚拟化运动现在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数据中心内对x86服务器的虚拟化,究竟表示着企业虚拟化运动已经结束还是刚刚起步?
那么,是不是还应该有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应用虚拟化?甚至包括Unix和主机在内的数据中心的所有硬件的虚拟化呢?
这些问题才是企业的IT高管们必须回答的关键性的、长期性的虚拟化问题。一旦企业走上了将底层基础设施虚拟化的道路,那么将虚拟化策略扩张到整个企业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你同意这种看法,那么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就应是存储虚拟化,因为所要处理的不过是数据中心内部的另一个技术问题而已。创建虚拟存储池的好处还包括低成本的数据迁移、更简便的存储资源管理、通用复制服务,以及最大化和扩展存储资源的能力等。
客户机的虚拟化同样能够提供实际的利益。在托管的虚拟桌面设置中,应用被托管在服务器上,用户在瘦客户机上工作。这种情形在呼叫中心领域是非常理想的。
桌面虚拟化的另一个版本,是物理机的虚拟化。在此,各种单独的业务域和个人域都可以在移动员工的笔记本电脑上实现,既安全又实现了法规遵从。
多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一台PC上运行。这种情形对于需要运行专用的Unix或Linux应用但同时又想用Windows接发邮件、运行其他基本应用的技术工程师来说非常合适。
Gartner的分析师GeorgeWeiss认为,许多企业今天基本上都处于虚拟化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它们正在实行服务器的整合及虚拟化,作为削减成本的一种手段。
下一个阶段就是将虚拟化技术用于跨服务器的资源动态分配。而在最后阶段,将会实现异构虚拟化,即实现跨各种硬件平台动态迁移工作负载的虚拟化,这一阶段在未来数年内还不会出现。#p#
8 云计算:谨慎前行
进入2009年,云计算将是最能制造市场热点的技术。但是云计算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应当明智地将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研发项目加以限制,以便等待技术成熟,等待厂商们解决了众多潜在的问题之后再大举投入。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什么是云计算。Gartner说,云计算是“一类规模可扩展,并具有弹性的计算能力,这种计算能力可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使用互联网的外部客户。”
有两个最经常被提及的云计算实例,也就是Amazon.com和Google,这两家企业都将其数据中心资源租赁给外部客户使用。
例如,Amazon的弹性计算云(EC2)容许用户租赁虚拟机实例,在Amazon的硬件上运行他们的各种应用。EC2的其他服务还包括云存储和云数据库。Amazon利用Xen来做虚拟化,并向用户提供Linux、Solaris或Windows等操作系统选择。
按推销行话来讲,用户可以利用Amazon在运行大型数据中心方面的专业经验,而只需支付他们所用到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费用,Amazon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弹性地伸缩各种资源。
云计算的最底层是云基础设施。在此层面上,用户可以感知到,并可就基础设施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二个层次就是作为Web开发平台的云计算。最好的实例就是Google的App引擎,Web应用开发人员可在此上传代码(只要是用Python语言编写的),然后让Google的基础设施去处理应用的部署和计算资源的分配。
第三个层次是在云中运行企业级应用。云计算厂商可以托管企业级应用,并负责该应用的可靠性和性能。按照Gartner的预测,电子邮件将会成为在云中运行的第一个企业级应用。
那么云计算与SaaS究竟有何不同?如果我们不必纠缠语义学上的含义的话,那么SaaS主要是指一个特定厂商,比如说Salesforce.com以一种托管模式将其应用提供给多个用户使用。理论上讲,一个SaaS厂商可以使用云基础设施来托管其应用。同样从理论上讲,一个云计算厂商可以托管任何人的应用。
这就为我们带来了最终的云计算环境,在其中,由像Amazon和Google这样的企业所拥有的“私用云”可以彼此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公用云,可包含所有用户的数据和应用,在任何时间可以为任何设备使用。
然而,要实现这一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潜在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许可证、隐私、安全、法规遵从和网络监控等诸多问题。最后一块可能的绊脚石就是各种企业应用将会趋向于定制化并相互纠缠,一个系统会回馈或向另一个系统报告。这使得将来要想除去某个应用而不至于影响到其他相关应用会变得相当困难。
所以就目前而言,我们既要关注云的发展,同时又必须脚踏实地地去研究云。
9 Web 2.0:企业须因势利导
Web2.0现象是无法遏止的。大量的企业员工青睐博客、维基、聚合、社交网络、众包和其他Web2.0的变体。Yankee集团最新的报告显示,企业中有86%的非IT员工在工作时至少在使用一种Web2.0工具。
刚进企业的年轻员工则会使用不只一种Web 2.0工具。对于企业的IT经理来说,挑战就在于如何最好地安全地采用Web2.0技术,让其服务于企业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协作;以便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增进企业利益。这些可能性是无穷的。Gartner的Web2.0应用列表还包括了回复服务、协作产品及业务设计、社区驱动的自我服务、众包、概念引擎和预测市场等。
很多员工都在使用像LinkedIn、MySpace或Twitter等社交网站进行相互间的沟通以及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在帮助企业设置并管理企业级的Web2.0应用。例如,WorkLight就可提供Java软件帮助企业进行鉴定、加密和管理Web2.0应用。
FaceConnector(其前身是Faceforce)是一家聚合服务商,它可将Facebook上的简介和好友信息无缝地集成到SalesforceCRM中。Socialtext3.0则能为企业制作社交网站、维基以及定制企业的主页等。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关键问题是要确认某个Web2.0应用如何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然后让它变得容易使用,并在社区开始使用它的时候关注其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