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很高的自我期望值来到公司,但现在觉得自己是个机器,每天上了班就盼着下班。原以为换个工作就会好点,可每一次跳槽都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现在我都麻木了。”
“说实话,上大学报考志愿时,我就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但为了生存,我必须有个工作,于是,我就到了这家公司,很快就厌倦了,每天都提不起精神,工作对我而言,已经成为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工作的劲头哪里去了?想找回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你吗?你需要到两个地方找找答案:一是你的“发动机”--内在心理需求;二是你的“加油站”--心态修护。
你的内在心理需求有矛盾吗
“要什么”和“能够承受什么”的矛盾
工作几年,对社会的适应基本完成之后,工作由很多的幻想变成了真实的环境、同事、职责的组合,个人不仅适应了工作的要求,也适应了当前的环境。下一步的目标已经不是个人要什么的问题,而是和企业的发展有关,和行业的发展有关,更与个人的承受能力有关。所以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是认真地问问自己,你可能承受即将付出的代价吗?
“熟练工作”和“工作意义”的矛盾
工作价值感、使命感、受重视感是个人工作中核心的动力所在。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很容易成为技能娴熟的干活主力,为具体琐碎的事务奔忙,有被掏空了感觉,无法左右自己的发展。再加上很少得到上级的反馈,或者经常得到不良的评价,还会有一些无助感。所以不仅要工作,更要明白你自己工作的价值。
新旧“动力系统”的矛盾
不同年龄人的心理需求规律是不同的,适用于刚工作的职场人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工作多年的人。比如,很多人开始工作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急于补充知识和技能,所以工作充满劲头。但是工作多年之后,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和人相处,学会充分利用资源,学会创新意识则是你的内在动力。
你会进行“心态修护”吗
采用积极的心态
对于工作中容易产生的烦躁和倦怠,很多人采用的消极办法来对待,比如忍受、躲避、掩饰、找借口等等,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心情变得莫名的疲惫。消极的办法没有增加你的动力,反而在内心深处耗费了你的能量。建议职场人采取解决问题的修护办法,比如主动等待、主动提建议、主动转换角色、主动要求自主权、主动发现有趣的工作空间等等。
开辟工作之外的兴奋区
工作几年,兴奋、好奇、新鲜、跃跃欲试的心态渐渐地褪去,更多体验的是谨慎、见怪不怪、程序化地完成工作任务。企业的上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能慢于你的发展速度,因此,你需要从外部开辟学习充电的空间,为你的发展“加油”。如深造、参加培训、参加协会、结识专业人士等等。
合理运用个人精力
当你感觉自己很辛苦,但又不知道这么多年忙了什么;当你觉得自己要的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当你在工作中感觉随波逐流,无法左右自己的时候,你需要打量一下,你的精力使用得是否合理,有没有轻重缓急,对于个人的进展有没有加些“标记”,你需要对自己做个规划和管理,让精力的使用更加有效,而且能够很好地自我循环,自我提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