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隆大学畅想数字未来中心:2035年人类未来,AI时代下的人类变革研究报告 精华
引言: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
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AI),特别是近年来以ChatGPT、Gemini等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畅想,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社交乃至思维方式的强大力量。面对这场汹涌而来的AI浪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到2035年,当人类与AI的关系更加紧密、依赖性更强时,“作为人”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本质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依隆大学(Elon University)的“畅想数字未来中心”(Imagining the Digital Future Center)发布了一份引人深思的286页研究报告——《人类的未来:我们如何改变?生活将变成怎样?》。这份报告并非基于冰冷的算法预测,而是汇集了全球301位来自技术创新、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商业咨询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思想者的智慧。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这些专家们深入探讨了AI的演进及其对人类核心特质、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报告的核心并非提供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一幅复杂、多元,充满希望也夹杂着忧虑的未来画卷。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十年,随着我们更广泛地适应和使用先进的AI,人类的“操作系统”和行为方式将经历显著甚至深刻的变革。这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可能触及我们作为“人”的核心定义。
人机共生:从工具到伙伴,认知边界的拓展
报告揭示的一个核心趋势是,人类与AI的关系正从简单的“工具使用者”模式,向着更复杂的“共生伙伴”关系演变。许多专家预见,到2035年,AI将不仅仅是执行指令的助手,更可能成为我们认知能力的延伸和增强层。克莱姆森大学以人为本计算学教授巴特·克尼嫩伯格(Bart Knijnenberg)指出,正如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曾重塑人类的“认知脚手架”一样,AI有潜力进一步提升我们获取、综合信息的能力,使我们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与数字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他形象地称之为构建“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即AI支持而非取代人类的判断力。
这种伙伴关系的核心在于协作。Sertain Research的负责人巴里·丘达科夫(Barry Chudakov)认为,“人类+AI”的组合将能比任何一方单独行动更有效地应对复杂挑战。我们会逐渐适应AI的逻辑,就像我们适应了我们使用的其他工具的逻辑一样,这可能促使我们更倾向于基于事实的思考方式。
然而,这种共生关系并非没有代价。一些专家也表达了担忧,即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自身能力的萎缩。如果我们习惯于让AI处理信息、做出决策,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记忆力都可能受到侵蚀。正如肯·格雷迪(Ken Grady)所警示的,这可能是一种“自我造成的痴呆症”,使我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香港大学计算法学博士候选人王伟伟(Wayne Wei Wang音译)强调了人类反馈在AI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持续整合来自不同用户的反馈,可以训练AI系统更好地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偏好,从而在增强人类决策的同时,尊重个体的能动性和文化背景。这种人机协同、相互塑造的过程,将是未来十年人机关系演变的关键特征。未来学家保罗·萨佛(Paul Saffo)甚至预言,数字助理将无处不在,嵌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会理所当然地期望AI来处理各种事务,我们将在一个生物实体与人工实体共存的混合世界中航行。
希望之光: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重塑生活体验
尽管存在担忧,但专家们对AI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样寄予厚望。报告中描绘的未来并非一片灰暗,而是充满了提升人类福祉的可能性。
最直接的益处或许是将人类从重复、枯燥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技术高管拉德(Raad)认为,AI有潜力改善人类行为的“认知支架”。学者拉比亚·亚斯明(Rabia Yasmeen)则畅想,当AI能够处理日常需求,甚至承担每天数小时的“数字杂务”时,人类可以将精力转向更有意义的精神、情感和体验层面,甚至追求更高层次的“启迪”。这不仅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升,更可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人际关系、创造性追求和个人成长。
AI在激发创造力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报告指出,人机艺术和音乐合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随着创作工具的普及,更多人将能够参与到创造性活动中,从而迎来一个创造力蓬勃发展的时代。AI可以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突破技能的限制,实现曾经难以想象的创意。正如大卫·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所说,AI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看到世界”,教会我们认识自己,发现新的真理,并激励我们以新的方式探索。AI甚至可能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表达人性。
在教育领域,AI有望带来个性化的学习革命。大卫·维万科斯(David Vivancos)预测,到2035年,教育体系将从以知识获取为主,转向更加重视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特个人技能的培养。AI驱动的个性化教学可能取代“一刀切”的学校教育,持续的人机对话将变得自然而普遍。
此外,AI在改善健康、促进沟通等方面也潜力巨大。AI辅助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望提升医疗水平;AI驱动的语言翻译技术则可能打破沟通壁垒。正如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观察站负责人丹尼尔·皮米恩塔(Daniel Pimienta)所指出的,目前全球只有约20%的人能使用英语,但未来借助AI,人们或许可以用任何语言轻松地被理解,这将极大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理解。
一些专家甚至展望了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未来学家雷·施罗德(Ray Schroeder)认为,AI可能帮助人类拓展视野,超越个体和物种的局限,形成一种全球乃至宇宙的视角,迎来一个新的“启蒙时代”。尼尔·理查森(Neil Richardson)则提出了“数字影子”的概念,认为我们由虚拟技能、数字替身和积累数据构成的互补性数字自我,将与物理存在融合,甚至可能超越死亡,让后代能够与我们的“数字永生”互动。
阴影与挑战:技能退化、信任危机、伦理困境与存在焦虑
然而,通往AI赋能的未来之路并非坦途,报告中专家们的担忧同样深刻而具体。正如每一项颠覆性技术都伴随着风险,AI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人类核心能力的潜在退化。过度依赖AI进行思考、决策和创作,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乃至同情心等“人性”核心要素的萎缩。埃里克·桑德(Eric Saund)描绘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场景:人类的能力萎缩,而AI则在法律、商业和政治领域像角斗士一样冲突。这种对“认知外包”的担忧贯穿了许多专家的论述。
信任问题是另一个核心关切。随着AI生成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的能力日益增强,“深伪”(deepfake)技术的泛滥可能导致信息真伪难辨,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础。我们将越来越难以区分真实的人类互动与AI模拟的互动。互联网先驱文特·瑟夫(Vint Cerf)指出,我们可能需要寻找可靠的“人性证明”(proof of humanity),以便人类和机器能够区分彼此。信任的基石一旦动摇,社会协作、知识传播乃至民主制度都可能受到威胁。丹尼斯·纽曼·格里菲斯(Denis Newman Griffis)强调,由于AI改变了我们与知识的关系以及我们合成知识的方式,信任和真实性的基本问题必须被重新审视和协商。
AI的“黑箱”性质和潜在的算法偏见也引发了对公平性和自主性的担忧。如果AI系统基于有偏见的数据进行训练,它们可能会固化甚至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公。同时,AI强大的说服和操纵能力也令人警惕。路易斯·B·罗森伯格(Louis B. Rosenberg)认为,对话式AI的操纵技巧对人类的自主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可能导致我们做出违背自身最佳利益的行为,相信并基于不实信息行动。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AI“微调”或引导。
经济层面的影响同样深远。虽然AI可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自动化也可能取代大量现有工作,加剧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保罗·萨佛预测,第一家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可能除了法律要求的高管和董事会成员外,不雇佣任何人类员工,完全通过AI和自动化系统运作。这种转变将对传统的劳动模式、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提出严峻挑战。
更深层次的,是关于“何以为人”的哲学和伦理追问。当AI在智能、情感甚至创造力方面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时,我们该如何定义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大卫·维万科斯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选择:个体是选择保留依赖先天生物能力的“经典人类”,还是拥抱技术增强来提升或替代某些能力?这可能涉及到将某些人类特质“让渡”给机器,从而引发关于人类本质的深刻伦理和存在性问题。当“合成的有情AI”(synthetic sentient AIs)的数量可能远超人类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与这些非人类智能的关系?
十字路口的抉择:重塑价值,拥抱变革,共创未来
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依隆大学的报告并非旨在描绘一个宿命论的未来,而是强调人类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专家们普遍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最终影响取决于我们如何设计、应用和监管它。未来并非预设好的剧本,而是由我们当下的抉择共同书写。
报告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信息是:必须将人类价值观置于AI发展的核心。我们需要建立强健的伦理框架和治理机制,确保AI的发展符合公共利益,促进公平、透明和问责。这意味着要积极解决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并投入资源进行教育改革和技能再培训,帮助人们适应AI时代的需求。沃尔克·赫希(Volker Hirsch)警告说,如果缺乏强健和中立的治理、可靠的知识来源以及重大的教育改革,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会受到侵蚀。
许多专家强调,在AI日益强大的背景下,我们更应珍视和培养那些难以被机器复制的“人性”特质,如同情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和深刻的情感智能。未来,这些能力可能成为区分人与机器、定义人类独特价值的关键。安迪·奥佩尔(Andy Opel)认为,AI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何为人类,我们共享的内在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让尽可能多的人从其背后的知识中受益。
同时,我们需要拥抱一种“实验主义”精神。正如王伟伟所建议的,要管理好人机关系的转型,必须重视人类反馈,战略性地部署“人在回路外”(human-outside-the-loop)的系统,并采取实验性的方法不断调整和优化。这意味着在积极利用AI优势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勇于面对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最终,报告传递出的信息是复杂的,但并非全然悲观。正如彼得·卢嫩菲尔德(Peter Lunenfeld)所言,AI可能重新定义真实的含义,它既是雕琢的“大理石”,也是雕刻的“凿子”。我们正处在一个重新发明自我、社群和文化的时代。未来十年,人类社会无疑将经历深刻的变革。根据报告的调查,高达61%的专家认为,到2035年,数字化连接的人们在“作为人”的层面上将发生“相当大”(considerable)甚至“剧烈/革命性”(dramatic/revolutionary)的变化。
结语:在变革中坚守人性
依隆大学的这份报告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AI时代面前的希望、恐惧与困惑。它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并非一条单行道,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到2035年,人类与AI的关系将更加密不可分,这既可能是一个赋能、解放和繁荣的新纪元,也可能带来异化、失控和不公的风险。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坚守并光大那些定义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核心价值——智慧、同情、创造、伦理和对意义的追寻。我们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对话,共同塑造一个AI能够增强而非削弱人性的未来。正如简·赫维奇(Jan Hurwitch)所呼吁的,必须加强同理心和道德判断,挑战每个人进化成一个更有意识、更体贴的物种,这是我们生存的关键。
未来的画卷正在展开,执笔者,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保持清醒的认知、审慎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或许是我们应对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最佳方式。
本文转载自欧米伽未来研究所,作者:欧米伽未来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