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学会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层次聚类法
在机器学习领域,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市场细分等多个领域。本文将深入探讨层次聚类算法,包括其基本介绍、算法原理以及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的聚类方法。
一、算法介绍
1.1 什么是层次聚类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是一种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来组织数据的聚类方法。与其他聚类算法不同,层次聚类不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而是通过构建一个树状结构(树状图,Dendrogram)来展示数据的分层关系。层次聚类主要分为两类:
- 凝聚层次聚类(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自底向上,先将每个数据点视为一个单独的簇,然后逐步合并最相似的簇,直到所有数据点合并为一个簇或达到预定的簇数量。
- 分裂层次聚类(Divis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自顶向下,先将所有数据点视为一个整体簇,然后逐步分裂成更小的簇,直到每个簇仅包含一个数据点或达到预定的簇数量。
二、算法原理
层次聚类的核心在于如何衡量簇与簇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链接方法来决定簇的合并或分裂。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关键概念。
2.3 算法流程
以凝聚层次聚类为例,其基本流程如下:
- 初始化:将每个数据点作为一个独立的簇。
- 计算距离:计算所有簇之间的距离,根据选择的链接方法确定簇间距离。
- 合并簇: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簇,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新的簇。
- 更新距离矩阵:更新新簇与其他簇之间的距离。
- 重复步骤3-4,直到所有数据点合并为一个簇,或达到预定的簇数量。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层次聚类的应用,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将使用Python中的scikit-learn
库生成模拟数据,并实现层次聚类算法。
3.1 生成模拟数据
我们将生成一个包含三簇数据的二维数据集,每个簇的数据点呈现高斯分布。
3.2 实现层次聚类
我们将使用scipy
库中的linkage
和dendrogram
函数来实现层次聚类,并使用不同的链接方法进行比较。
3.3 确定簇的数量
通过观察树状图,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距离阈值来确定簇的数量。我们选择将数据分为3个簇。
3.5 运行结果
生成的模拟数据图:
层次聚类树状图:
层次聚类结果:
通过上述代码,我们生成了一个二维数据集,并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将其分为三个簇。树状图清晰地展示了数据的分层结构,选择合适的距离阈值后,聚类结果与真实簇的分布高度吻合,验证了层次聚类的有效性。
四、总结
层次聚类作为一种经典的聚类方法,具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 无需预先指定簇的数量:通过树状图可以灵活选择簇的数量。
- 能够发现数据的层次结构:适用于需要多层次分析的数据。
- 适用于不同形状的簇:尤其是在选择合适的链接方法时。
缺点
- 计算复杂度高:对于大规模数据集,计算和存储成本较高。
- 对噪声和异常值敏感:可能会影响聚类结果的准确性。
- 链接方法的选择依赖经验:不同的链接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层次聚类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数据集,特别是当需要理解数据的层次结构时。然而,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更高效的聚类算法,如K-Means或DBSCAN。
本文转载自宝宝数模AI,作者:BB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