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把握收入从1亿做到数亿!李开复最新回应25年调整:大厂才烧得起超大模型;第一年的打法已不再适用 原创
编辑 | 伊风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在零一万物深陷“收购风波”时,李开复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进行了澄清。
与此同时,他一口气接受了多个采访,通过披露更多信息来攻破谣言。
图片
关于零一万物预训练团队和Infra团队的去向已经明晰:愿意继续训练超大参数模型的成员,可以加入零一和阿里云合作成立的“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
这也意味着——李开复放弃了超大模型。这与他刚创办零一万物时的想法有很大不同,他最初的目标是实现AGI梦想的同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想做AGI时代的微软。
因此,零一万物这次的调整在外界看来非常突然。
然而,梳理李开复的回应,我们能看到这家大模型独角兽如何“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完成循序渐进的调整。
李开复的取舍抉择实际上做得很早。在去年5月份, 零一发布 Yi-Large之后,团队对技术路线进行了复盘,觉得模型在速度、性价比上不如人意。于是,他们放弃了一个名为“Yi-X-Large”的超大杯模型计划,与AGI的梦想暂时告别了。
很快,到24年下半年,零一万物做了战略上的调整。从之前的聚焦To C出海,转向了布局To B。
李开复将这个调整描述为:“我们先打磨了大模型技术,过程就像是通过技术在找场景。”
转向To B之后,零一万物尝到了转型的“甜头”。根据李开复向媒体的回应,在他所说的“2024年零一万物的确认收入已经有一个多亿”的数额中,其中七成收入来自B端。
叠加上零一万物转型To B仅仅半年来看,其盈利潜力不可谓不丰厚。
在发展这部分业务时,李开复也意识到,最适合做产业模型的,既不可能是3、4B的小模型,也不会是超大模型,而是极速的、极具高性价比的模型。而在技术领先和性价比上取得一个平衡,正是零一万物可以做出的“长板”。
李开复表示,Scaling Law正在变慢。从商业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只有大公司能继续做超大模型。
而AI 2.0时代的商业化灵魂拷问比1.0时代来得更快、更迅猛。
李开复提到,2025 年是 AI-First 应用爆发的元年,中国有望在应用元年弯道超车,零一万物必须提前卡位。
“如果大家不能走过这个坎,不能去验证技术能够真正落地到应用,就会面临淘汰的可能性。”
一、2025年,零一万物的To B怎么做
“创业公司第一年的打法未必适用于第二年。”
在国内,To B因为客户的付费意愿低,一直不被认为是门好生意。那么,换了“打法”的零一万物To B的底气在哪里,又要从哪些方向入手?
李开复提到,零一万物的技术、落地场景、和合作模式是To B优势。
“首先,在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沉淀,零一万物已经具备了世界第一梯队的技术能力,证明了自己能够交付出性能世界领先的模型。我们技术底子够硬。
其次,在寻找落地场景这件事上,我们不像其他 AI 公司能够雇佣数百个销售。但我本人以及联创团队都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使得零一万物能够从开始就切入重点领域内的头部公司,快速找到适合凝练出标准化 ToB 解决方案的领域和场景。
第三,零一万物还可以跟创新工场联动。创新工场投资的很多领域的公司,比如 AI 制造、 AI 金融、 AI for Science、具身智能、无人驾驶等等,跟我们都是非常互补的,都可以在行业大模型方面展开合作。”
在To B业务上,李开复坚决不做“做一单赔一单”的生意。
他提到,有三种 ToB 的方向是值得尝试的。
一种是能够为客户创造核心价值的,不仅能省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客户做增长。比如零一万物的如意数字人和万视营销短视频;第二种是在一些特别垂直、又很适合大模型落地的领域,与真正有远见、有决心拥抱大模型的公司一起共创,打造行业大模型。基于目前为人熟知的金融、医疗等领域,零一万物会再向下挖掘更垂直的行业,在这些垂直行业里,行业龙头可能会因为大模型而产生营业额的快速增长。这类企业每个都是金矿,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尝试。第三就是服务可复制、可快速规模化的领域,服务第一个客户时可能不赚钱,但相似的产品可以服务很多家同类型的客户。
李开复透露,目前零一万物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相当乐观的进展。零一万物在游戏、能源、汽车、金融领域都在谈千万以上的单子,而且基本都是软件单。
“我有把握,在 2025 年能有数倍收入增长,从 1 亿做到数亿。”李开复说。
二、只有大厂能烧超大模型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只有大厂能够烧超大模型。”李开复告诉媒体。
“超大模型的用处在于可以教较小的模型,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训得起大模型的大厂合作。”
他认为,从商业上看,超大模型的ROI是很低的。而超大模型一个非常重要的用处,就是可以做教师模型。
李开复举例了 Anthropic 的 Opus 模型和OpenAI的最先进内部模型(GPT-4.5或GPT-5)都没有对外公开使用。
因为“太大、太贵、太慢,对外也卖不了多少,卖出去的也是被竞品用作教师模型”,因此,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用教师模型去提高“学生”,再由“学生”完成商业应用的普及。
李开复说,大厂+小虎的合作模式是一个领先的尝试。他提到,虽然无意评估别的公司,但全世界每个较小规模的大模型公司都要考虑这 4 件事:
- 一是 Scaling Law 变慢时,我们该怎么办。
- 第二是,只有大厂能做巨大模型的时候,我们怎么回应。
- 第三是,在商业化困难的时候,怎样能找到一个成长之路,能接住灵魂拷问。
- 第四是,当能拿到不错收入时,怎么也有可解释的成本——不要让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这点收入,变成了一个成本小数点之后的数字。
三、大模型公司全军覆没的概率为0——大模型六小虎找到方向
李开复说,行业正在集体穿越大模型时代的“创新死亡谷”。
但他也在回应中说,大模型公司全军覆没,没有任何概率。
他说,“这些公司都很聪明,都有很多资金,所以都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我还是坚信一个判断——三年后,没有一个公司会被认为是大模型公司。就像今天你不会说字节、美团是移动互联网公司,你会说它们是社交、内容、外卖、电商公司。”
“每一个足够颠覆的 AI-first 应用,都是一个创业公司的机会。”
从李开复的回应中,我们看到了零一万物转变航向的成长史。
经过这一年的探索,大模型六小虎们似乎都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
在半年前,我们写六小虎的年中成绩单时,我们说“百川智能似乎是唯一一个有专攻领域的“小虎””,王小川早早地就为百川站定了医疗赛道。
而如今,智谱AI和阶跃星辰“一南一北”,都在国资注入下继续Scaling Law,冲击AGI;Kimi围绕核心用户群大学生和白领群体,重点发力搜索场景,先后推出具备深度搜索功能的探索版、主攻数理化搜题的Kimi视觉思考版,打出差异化;Minmax在To C领先,AI伴侣星野在用户量和收入两个维度都表现不俗,而文生视频也让海螺AI在海内外火速出圈。
不过,确认方向也只是第一步。在2025年,小虎们要迎接的挑战比今年更艰巨、也更加关乎生死。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伊风